大家好,我是小暖,这里是小暖三十七度,欢迎你的到来。
《狗十三》是一部禁片,不知道这么好的影片为何会被禁,也许是因为它刺痛了某些人的痛点,也许是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却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和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李玩,故事几经波折,折射出当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弊端和可悲之处,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李玩是正当花季的初中生,她的父母从小离异,父亲再婚,生下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昭昭。她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父亲一直忙于生意和应酬,对她的关心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她的性格变得沉默古怪,不爱与人交流。
影片中第一幕是李玩父亲与英语老师在办公室的对话。李玩偏爱物理,物理成绩顶尖,但英语成绩稍差,英语老师为了提升她在年级的整体排名,要她加入英语兴趣小组,直接请来了家长。父亲不顾李玩的内心想法,强行替她盖章。李玩一气之下不理父亲,父亲却好声好气和她解释,甚至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当众拿出几张百元钞票,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女儿的谅解。
父亲为了安抚女儿,给她买了一只狗。起初李玩是拒绝的,后来在与狗的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感情,给它取名爱因斯坦。李玩每天都会带着爱因斯坦出去溜圈,有了久违的陪伴和温暖,开始对生活有了期待,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
一次,爱因斯坦跟着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走丢了。李玩得知实情后,发疯似地寻找爱狗,穿越一条条街道,一遍遍喊着爱因斯坦的名字,把寻狗启示贴得满街都是……不管她怎么努力,爱因斯坦却再没有回来。压抑在李玩内心深处多年的不满和愤怒终于爆发,她掀起了一场家庭战争,向所有人开战。
为了平息这场战争,家里人找了一条相同品种的狗来哄骗她,所有人都极力掩盖爱因斯坦走丢的事实,可她一眼就能辨认出来,执意要找回原本的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爷爷被被李玩推倒受伤,奶奶差点走失,父亲也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上演了本部影片最残忍的家暴画面。这个场景让我几度泪目,实在不忍看下去。
李玩在失去爱狗之后,青少年的叛逆和倔强被演绎到巅峰,和姐姐的男朋友(后来喜欢上她的男生)出去酒吧喝酒。回到家门口时,父亲气急败坏,将她手中的酒瓶摁碎,玻璃碎片把李玩的手划得满是伤痕,鲜血直流。
之后父亲当着她爷爷奶奶的面对她进行暴打,拳打脚踢,画面不忍直视。她几次想要挣脱父亲逃走,都被父亲活生生遏制住,任凭她怎么哭喊,父亲都没有丝毫留情。父亲摁着她的头逼她向爷爷奶奶道歉并要她承诺再也不闹。李玩终于在父亲的威逼下妥协:“我再也不闹了,爷爷奶奶对不起……”
李玩的父亲当晚冷静下来之后,一改刚刚的狰狞面目,让李玩坐在他大腿上,跟她解释道歉,说得声泪俱下,似乎他才是最可怜的人。从失控暴打到事后的道歉,仅仅不到一个小时。
这个场景像极了我们中的许多人,父母总是对你进行一场毫不留情,自认为合情合理的批评指责,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转而泪眼婆娑含情脉脉地告诉你“我真的爱你”。他们无需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谅解,因为他们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李玩的妥协并没有让生活平静下来,她本已开始重新建立与新爱因斯坦的感情,却又再一次失去了它。她的弟弟昭昭因挑逗爱因斯坦而被咬伤,父亲全然不顾李玩的感受要把爱因斯坦送到后妈口中的狗肉店,李玩声嘶力竭地求他父亲,送它去哪都好,只求不要送去狗肉店,而父亲却头也不回,扬长而去。最终,父亲把狗送到收容所,爱因斯坦因失去主人拒绝进食而死。
影片中有几幕刺痛我的眼球,太真实,感同身受。
爷爷奶奶表面看起来关心李玩,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可连她不喝牛奶这件事都不知情,硬是逼她喝下牛奶才能出门,李玩迫于无奈只能喝下又全部吐出;她的英语老师为了能让课堂不受干扰,拿起课本狠心打死了飞进课室的蝙蝠,面无表情地把尸体扔出窗外,转身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父亲看似在乎女儿的成绩和成长,却忙于生意和应酬。他第一次得知女儿喝酒时就对她进行暴打,在酒局上却三番两次要求李玩给他的生意伙伴敬酒,李玩拗不过父亲,只能无奈喝下。
一群三四十岁的中年油腻男,看着一个十三岁的少女被逼酒,没有一个上前制止,反而谈笑风生,拍手叫好,而让他喝酒的居然是她的父亲,那一刻,仿佛女儿就是被拿来讨好别人的工具,父亲的行为冰冷得让人心寒。
在失去两次爱因斯坦之后,李玩一夜之间长大了。最后在路上遇到曾经走失的爱狗时,她无动无衷,没有上前相认,她苦笑着说:“我真的害怕它刚才认出我了,还好她没有”。不能给它一个安稳的家,不如让它留在真正能保护它的人,这样才是最好的。
影片的最后一幕将镜头转向李玩的弟弟昭昭在滑冰场训练的情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而训练的开始是每人必须喝一杯牛奶。昭昭溜冰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他一直哭喊着他再怎么练也不会,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而一旁观看的李玩似乎已经明白这一切,她的脸上浮现一抹无奈而轻蔑的笑意。
我们就是这样被父辈的思想绑架着长大,一代又一代,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有人能够听懂我们内心的声音。在那个敏感的年龄,我们无法参透成人世界的伪善,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成人世界的规则,被迫达到他们心目中所有的要求。
我们竭尽全力去反抗,祈求他们能够理解我们,尖锐和歇斯底里不被理解,在一次又一次的威逼之下,我们被磨去棱角,终于还是妥协。
就像故事中两只爱因斯坦的结局一样,温顺听话的狗最终有了一个更好的归宿,被宠爱有加。而倔强不服输那只却惨死。
影片所要批判不是父爱,而是无法平等交流的父权威严,批判的不是教育,而是错误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