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空在看《华杉解读传习录》。因为自己古文和国学功底一般,单独看传习录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先跟着华老师学习。但我又喜欢琢磨,加上曾经也学习过几本佛相关的书。我提出一个观点:阳明心学是在国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心学乃至儒学相对佛学要更加积极进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个简单的说法是,佛学让我们学会放下,而心学让我们勇于拿起。
佛学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放下心中恶念,就可成佛。
佛学又有无常无我的概念,世事无常,它教我们参透世界不断变化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永恒,所以在失败,失恋时不那么执着----不是只有你在经历痛苦,大家都一样。
所以佛对于修心还是有帮助的。但又过于强调心的修炼,甚至发展到枯禅和避世,很多弟子抛家弃子远离人世去苦修,希望一朝证道,可以来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也许不是佛学本身的问题,我也知道有大乘小乘的区分,也有很多高僧强调在红尘中炼心。但因为过于强调福报和来生,容易让人走偏,以为靠虔诚和祈求就可以获得好处。
而心学承继儒学而来,它提出的我心自足、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直指本心。
我心自足,强调依靠自身内心的强大,而不是外物,不搞祈求那一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知行合一,强调行动力学习力,能真正将事情落地。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呢?我打个比方,镜子是有两面,一面玻璃,一面涂层,这样才能反射光线看到自己。只有任何一面都无法成为镜子。知行正如镜子,是无法单独拆开的。遵此法门,你就会成长的更快,因为世上有太多光说不练和有拖延症的人。我发现当我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后,拖延症就好了很多----想做就立即去做。
而致良知,这是行为准则,行事的出发点基于自己的良知。人性本善。很多人为恶是因为被利益,情绪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就好像镜子蒙尘,只有常拂拭才能保证光华洁净。良知是不能附加条件的。比如看见儿童落水,良知会告诉我们去救。而良知蒙尘,就会考虑个人得失,考虑这个小孩是否与我有关系。
写到这,我想起一个新闻。一个儿童落水,很多人旁观,无人施救,等到最后被救上来,就不行了。而其中一个围观者正是儿童的父亲。他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我想是一定会不顾一切去救的。但他的良知有了分别心,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真正的良知是无条件无分别心的,不会因为有利益才去做,也不会因为和我有关系才去做。所以我们我们学心学也要事上练,理解真正的良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一直是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真正拿得起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