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穷人为什么会穷?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穷啊,因为人懒、不努力工作,或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不行呗。对不对呢?
好多年来,存在着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只要你有大学文凭,工作够努力,能力够强,就一定能成功,获得金钱、资源和地位。
耳边充斥着“没有借口”“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志在必得”超然励志气泵般的话语,结成一句口号就是:YOU JUST DO IT!背后的道理也简单,工作是脱离贫穷的途径。真是这样吗?
专栏作家芭芭拉,放弃原本的身份,化身为女服务生,深入到底层去体验贫穷人群的生活状态。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努力工作不能改善生活、脱离贫穷。(《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
芭芭拉悲哀地发现,“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
一个穷人能够维持实际生活已经很难了,若想要通过学习,提升技能改变境况,但是根本没有时间。
所以,眼界狭窄并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这正是穷人无法跳脱阶层、跳出思维局限的一大原因,而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降低。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他们的思考能力,甚至都不足以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
寻找底薪工作过程中,将自己所有经历和技能一览无余地呈现时,别人也不是很感兴趣。
另外,芭芭拉写到,当人的体力透支到极限,教养甚至善良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原始的恶。
就如她在打工时会诅咒与她起过争执的同事,甚至对没打过交道的同事也满怀恶意。她感觉自己变得非常吓人,苛刻、狡猾、满怀怨恨,与生活优渥时那个聪明的她完全不同。
结果就是,勤奋又节俭的底层劳工的命运,不过是越穷越忙,越忙越穷,而这样的贫穷困境靠他们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脱离的。
芭芭拉认为,导致底层劳工贫穷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关注和不重视。
比如说房租市场的租金太高,使他们的微薄薪水不堪重负,加之公共部门的不负责任,公共住房的补助还在降低。他们的收入始终在底薪圈内打转,几乎每个人都要打两份工才能维持生活。
并且,穷人不懂得也不会反抗,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行动力,一周不工作就极可能失去住所,家人饿肚子。最残忍的是主流社会一直将他们排斥在外,采取几近沉默的态度。
不言而喻,底层劳工根本就不可能拥有冲决网罗的力量。
最后,芭芭拉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己身份的转变归功于教育。她认为,教育是改变贫穷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打破不同阶层的有效方式。那么,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真正公平的机会呢?
有数据表明,常春藤盟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来自全美收入前百分之二十的家庭,在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来自全美收入前百分之一家庭的学生比来自后百分之六十家庭的学生还多,其间的不平等令人咋舌。
而原因除包括校友礼遇及捐款之类的后门手段外,有钱家庭本身也给予孩子各种优势,比如打造学习经历等。
随着数十年来日益加剧的贫富不均,谁能挤进大学窄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名校学历是避免向下沉沦的最佳保障,进入一流大学就意味着提升社会经济地位,拥有舒适的生活。
为了减少风险,家长们开始大幅介入子女的生活,管理小孩的时间、关切成绩、为小孩安排活动,规划入学准备等。
显而易见,家长如此掌控的教养方式,始自对日益恶化不平等焦虑的正常反映和举动。(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美国人赚的比底层一半人口的收入总和还多)
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认为,这一切根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技术官僚治国与市场导向的全球化,两者均取向“相信市场”,放任资本主义,仅从经济效率和专业领域的角度看发展,造成社会越来越不平等,穷人为富人打工,财富聚集上层。
其才德至上思想背景下的看似机会平等的虚幻图景中,将成功和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归于个人的努力,而模糊了其他因素,使得成功者不断膨胀,傲慢地蔑视失败者,失败者自己都觉得羞愧,极大地损害了追求良善社会所需的彼此尊重、认可、协助的凝心聚力和休戚与共。
也就是说,所谓机会平等的“美国梦”是在诱使人们追求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将个人获得与职业地位相关的社会回报超链接。
然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阶级背景和向上流动的教育机会的交集有时可能是偶然而不确定的。事实是,如果不是刻意为之,美国教育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将优势和劣势代代相传。
不止如此,美国极化社会通过教育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即强调自我实现基于工作表现,说白了人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权利,就必须要去工作,哪怕这个工作毫无意义。
格雷伯同样建议,实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让所有公民都能有基本的收入保障,从而可以追求自己更多的志趣。目前虽有试点实验,但尚未有规模推行。反抗者在小说中宣言:
“如果人们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教育、职业和权力,而是他们的仁厚、勇气、想象力和敏感性,他们的同情心和慷慨,那么就不会有阶级......而每个人将会有平等的机会,不是在任何数字的尺度下往上爬,而是去发展自己独特的能力,过一个丰富的生活。”
2020年网友票选出“人生十大遗憾之事”居于首位的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现实生活中不时泛起读书无用论的不和谐音,近年生育率连续走低的焦虑又怎可视而不见?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生活时代和文化,是整个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时代,都有肯定和否定的特色,都具有对其自身可能性的限制,问题简单也复杂,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这些因素和限制。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要学会如何在古往今来的思想中为自己选择伙伴。用主动拒绝消耗时间的新懒惰抵抗恶性速度,让生命消逝的速度变慢一点,过有价值的生活。
不必要非等到古稀之年,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吧。毕竟,大部分人的梦想是永远实现不了的,何必要活在自我感动之中?
时代迁变,在流动的图景长卷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