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没有放肆做自己了?开心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歇的自己。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了。
前几天看到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做有关“讨好型人格”的演讲,深有感触。
“讨好型人格”:脾气好,好好先生,但内心挣扎,习惯性接受别人的要求,不懂拒绝,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你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敲打在心口。
似乎,和最亲近的爸妈,我都鲜少产生真实的关系。
一直觉得,爸妈眼中的我,从来都是成绩好,独立,坚强,懂事的样子,习惯了他们这样的印象之后,我也就再也不愿意打破。于是,考砸了从来不愿让他们知晓,因为害怕看到他们失望的表情;难过的时候从来不会把软弱的样子呈现在他们面前,因为害怕懦弱的样子会让他们觉得我难成大器;对物质有追求的时候也不愿告诉他们,因为担心自己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无理而生气……
和闺蜜似乎也是如此,往往无比介怀一件事情也不会和她们吵架,因为担心吵完裂缝更大乃至无法愈合。
更别说是其他人,小心翼翼地接触着,十分敏锐地捕捉着所有可以透露情绪的动作和表情,却忘了自己其实在累着,在耗费着没有必要的精力。
慢慢才发现,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关系。为了讨好别人而丧失了自我,那别人喜欢的也就从来不是真实的自己。究其根本,还是害怕失去,害怕不被欣赏不被赞成。可是,为什么要去迎合?“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
“我骂人了,骂人了,我终于骂人了!我特别特别高兴”
情绪在心中积蓄太久,若是缺少合适的契机爆发出来,大多会积郁成疾。
想起前不久的杨德宝事件,导师让他拎包,擦车,挡酒…….他一声不吭地做了,最后他的死与这些琐碎却在某种程度上践踏着一个博士生的尊严的“小事”有多大的关系,谁也无从知晓。但怎么可能没有关系?自己的好恶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受到牵制,于是默默扛着隐隐忍着,以为终有一天会好起来却发现这一天遥遥无期,又没有发泄口的时候,人真的会生病的。
初入职场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觉得只要不太过分,自己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要求。
于是,从一开始只是帮忙开发票取快递拿午餐,过渡到洗杯子倒咖啡,再到免费跑腿做各种明明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的事情。绝大多数状态,都是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做别人的事情,心里介意到要发狂,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来都是一声不吭,硬着头皮去做。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因此心情低落到极点一度以为自己逐渐患上抑郁症。
这个时候便真到了转折点,持续的沉默会让自己背上越来越沉重的思想包袱,只有爆发出来,才能有新的开始。
那天,他又一脸理所应当地提出各种要求的时候,办公室众目睽睽之下,我拿起身边的背包,冲出办公室头也不回地回家了。清晰记得,他面对着我离开的方向一脸惊诧的表情,和在我巨大的冲力下不停转动的我的座椅。
这种爆发,给了我一种新生。那是一种恢复自由的喜悦,是跳出恶性循环的兴奋,更是终于再次忠于自己的狂欢。像蒋方舟那样,我无比激动地告诉闺蜜,告诉室友:“我今天发脾气了,我终于发脾气了,虽然不知道明天会面对什么样的局面,但我好痛快好开心,真的好开心!“
“在东京的那一年,每一天就是写日记,看书,看展览”
总是断断续续地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可总是不经意间,有时候已经好转的状态便又被琐碎透明的生活打回原形。我也一直想有一个真正的休整期,断开所有的牵连,找到真正的自己。
看着身边的人为梦想为挣钱为生活为各种各样自己的理由追着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无动于衷。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追求,而现在的我,似乎依旧更加看重个人的感受,依旧更在乎找寻真正的自己。社交网络的发达让生活变得无比透明,我抵触着这种透明,却又深陷于这种透明中。或许有一天,也会消失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只为与自己和解。
我也想,在这个上进/努力/正能量被无限夸大的世界,做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任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任性地做多数人眼中错误的事情,任性地跳出条条框框找到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也愿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的讨好者,慢慢学会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