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才有可能,用心就会有收获
最初开始写简书时,也知道自己写的不好,但真的是走心走脑的,最近翻看以前的文章,试着投了一下稿,竟意外的被收入了两个专题。实践证明,有行动就有希望,敢做才有可能。畏首畏尾,再宽的路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不敢走。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敢走,脚下就会有路,不敢走,路在你眼前会一点点被荒草覆盖。
在职场中做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敢做,才会越做越好。这是我在职场中遇到或经历过的做事儿的误区:
1、总想准备好再开始;
事情是动态的,而且其实你永远也是想不周全的,在追求完美准备的过程中,磨掉的是心性。完美是个完美的陷阱,而准备是拖延的帮凶,在总想准备好再开始的过程中,不断有问题出现,不断发现有想不到的死角,如果不及时开始,那么焦虑就会见缝插针喽。
想没有错,但是只想不做就有问题啦!有行动才会有结果。
2、做事情之前先说:我不行;
从态度的角度说这是谦虚,从责任心的角度说这是给自己做不好提前找个借口,从能力的角度说就是不自信啦。实际上起初的思考维度就是有问题的,首先并没有从怎样做好,怎样做出彩,怎样做的可行的角度考虑,而是先给自己找了个盾牌。这样的思考维度,就决定着事情的结果是打折扣的,并没有用百分之百的心力来思考,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有一次公司年会,领导安排个任务,让我在年会上讲一堂趋势分享课。我从来没给那么多人讲过,而且我是站在前面就会紧张那种,这样的场子怕砸了公司的招牌,一直想推掉。说了很多次我不行,换人吧,后来推不掉了,只能硬着头皮准备啦,这得感谢我领导的坚持和信任,亲自指导改课件,一个星期天天亲自陪我练习,一个星期后我就这样上了讲台,虽然也紧张,但还是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以至于两个月后的第二次分享我站在前面都没嘚瑟,而且自我感觉比第一次讲的更好些。虽然现在站在前面也会紧张,但是不再觉得我不行啦,这就是做了的收获。
事情就是这样,做了,才知道可不可以,想并不是真实的结果。有时做了,不行也行了,不会也会啦,只能更好,不会更糟,前提是不要一直否认自己。
3、做完事情之后说:我尽力啦,只能做到这样啦;
我们常说: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到什么样是能力问题。表面看是“态度”和“能力”两个概念,实际上“态度”和“能力”是相互作用的,态度明显影响着能力发挥的结果。况且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会在践行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精进的,只要你在不断的践行和思考,改进总是可能的。“我只能做到这样啦”表面表达的似乎是努力做事情的结果,实际是态度使然,是推脱改进的借口,同时也是一个封杀自己去断践行和思考的利刃。
每件事情都是一个践行和思考的升级过程,如果你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和修炼能力的机会,那么你一定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也会让自己的能力提升更迅速。相反,如果你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那么它仅仅是一件事儿而已,你也就只是做事儿的工具啦。因为你的脑子和思考力被你隔离在那里看热闹啦,搞不好它们还会悄悄笑你这样的无知行为。还有句话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你给自己的能力设置了框架后,它便陷在了这个框架中,实际上,是你欺骗了它,它是可以帮你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态度和能力并行,正向的态度是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4、做事情时省略了自己的思考,想着:领导希望这样,那就这样做吧;
领导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你站在执行和终端对接的角度考虑,实际上这两个角度应该是互补相融的,互相去补自己看不到的点,当然除了互补还可能会有一些有矛盾或有异议的点。你想着按照领导的意思办,领导自然会高兴,但是,事情本身的目的是什么?这最重要的问题似乎被忽略掉了吧!执行效果必然会有问题,恐怕那时你的小算盘就适得其反了吧!所以,职场中沟通是必要的,你自己的思考也是必要的,沟通决定做事儿的方向,思考是做事情的灵魂。丢掉自己的思想去做事儿是很可怕的,你的思考和分析是你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还有践行。
与领导沟通是必要的,有效的沟更有助于理想目的的达成,同时也是提升自己思考高度,拓宽思维广度的有效方式。
本文关键词:行动 态度 能力 沟通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