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原文本意:有若劝鲁哀公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先富起来,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富强。“彻”是周时的税法,是按照十分抽一的税率进行征税。这种方法比较合理,老百姓还能够进行接受。到了鲁宣公十五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将税额提高到十分之二,直到鲁哀公时,税率仍按十分之二。当时由于三家大夫专权,很大一部分赋税被三家权臣侵吞,又遇到了自然灾害,因而哀公感叹财政困难、经费紧张,用度不足。有若建议鲁哀公降低税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使他们迅速富起来。一旦全体人民富裕起来了,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国君怎么能不富足呢?如果全国人民都受苦受难,没吃没穿,交不起税,国君怎么会富有呢?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了,就会对国家及执政者充满信心,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就会空前高涨,就会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广大人民群众是执政之基。全国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国家兴旺发达、政权稳固、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南巡时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深深地爱着祖国和人民,急切地想让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使他们迅速富裕起来,国家取消了农民交公粮和交农业税的规定。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并且都认为是 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是国家及执政者富民强本的重要措施,充分提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民本思想和爱民情怀。不仅农业税和公粮不再交了,而且还按农民的种田数量发给种粮补贴。这些惠农措施的实行,对于增加亿万劳动人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民富则国家强,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是亲民爱民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对专治统治者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残酷剥削行为的有力批判和控诉。儒家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面对学校现状,我觉得学校领导也可以考虑一下,以民为本,为什么不能现在教师的立场替教师考虑一下,教师也是正常人,也有家庭,也有孩子,每位教师都想兼顾家庭和工作。把时间更多的还给老师,让老师自由把握。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前提是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两者不矛盾,也不是对立面,为什么不能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