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这一年,我一共写了20篇文章,其中2篇进入简书首页编辑推荐,2篇被大号转载,曝光率呈几百倍增长,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哈佛大学唯一一门所有专业都必修的课程是写作课,这足以说明写作对一个人思维磨练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可以把网状的思考,变成树状的结构,再用线性的表达整理出来,那么他的观点就会更有力度。
零碎的想法只是沙粒,如何把它们有逻辑的串联起来,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雕琢出来?这是创作一件艺术品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刚开始写作,我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把所学所知的东西揉碎了再重组,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最后表达出来。有时候,为了给读者讲清楚一个概念,我会花费大量时间打磨思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让读者看得轻松明白。
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呢?人生短暂,所以我选择尽量写长效文,而不是快餐文,我希望我的文章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再看依然有效,而不是那种时时追着热点,过两天看就过时的文章。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我说,公开写作就像是在同时和几百上千人对话,因此,文章的表达方式很重要,于是在写的过程中,我会有一种对象感,让写文章的过程像是在和朋友对话一样,所以你看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有一些个人的特质在里面。
写作除了对话现在读者,还能穿透时间的束缚,让未来的读者也看到,如果写得好,甚至可以千古流传。
人无完人,因此写作也不可能完美,做得好的曝光出来,可以让别人了解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更需要曝光出来,迫使自己改正,而不是掩耳盗铃的把它忽略掉,那样就永远保留着错误不会进步。
我时常有一种危机感,一旦觉得一段时间过得安逸,就感觉危机可能会来临,于是总想做点什么,选择让自己每周输出总结就是其中的一种。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生活本没有意义,意义需要自己寻找。如果我的一篇文章哪怕只对一个读者带来收获和启发,那么我就算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件事不仅对自己有益,也对他人有益,这是个多赢的局面。写作是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不管是写作还是其他事情,坚持特立独行且正确,不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所在么。
很多人追求极致美观的排版,排版对文章是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文章背后的思想,所以我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内容的把控上,排版只求简洁不影响阅读即可。
除了思路变得更清晰,写作也给我带来了其他意外的好处:看书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阅读的时候我会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要如何给读者阐述这些概念?段落中哪些是铺垫,哪些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观点?换位思考的结果是阅读过程如同庖丁解牛,将书里本身的文字拆开,直接找到书中要点。
写作有三重境界:
- 只言片语的零碎想法(比如发朋友圈)
- 写给自己看的文章(自己看得懂就行)
- 写给别人看的文章(要求言简意赅,读者看着比较轻松,容易理解)
第3种境界最难,因为这种类型的写作绝对不能只顾自言自语,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降低理解成本。
往后的写作不限内容,当然也主要是输出思考为主,虽然自己关注的点也许和别人关注的需求不一样,但还是以输出自己的总结和思考为主,观点和方法不保证100%正确,但绝对100%真诚。
总结到此,也谢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