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内地相比,海南好像没有冬天,一年四季的温度都不低,最近已经有36度的高温,已然是夏天。其他还好,就是垃圾在高温下很容易腐烂变臭,公共垃圾箱如不及时清理,路过便是一种煎熬。
每天早晨我送儿子上幼儿园,在门口总会看到几个大大的垃圾箱--已经大到不能用桶做称呼--有时候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没有任何分类,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厨余垃圾(猪可以吃的)和其他垃圾应该放在哪一边,最后只有跟其他人一样,随便一丢。奇怪的是,我在下面的农村还会看到专门的垃圾分类箱,这镇上怎么会没有呢?
今天想讲的不是垃圾桶,而是我们的脑子面对概念和知识不知道怎么分类时,只能置之不理或者随便一丢——眼不见心不烦。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时,这些概念和知识就是一个麻烦——面对麻烦,人类长期以来进化出来的最有效的功能就是逃。而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概念——一个新知识往往就是一个新概念——如果概念不清,那么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麻烦。
就像写作一样,其实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是认识不清的。比如我在没有参加笑来写作训练营之前,对于写作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十七八年前的高考议论文——总分总结构。别问我为什么忽略了大学和研究生,因为那七年虽然也写了不少「论文」,但本质上仍然延续的是高考议论文模式——大学就不教写作。更确切地说,我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所有语文老师,就没有哪个真正地教过如何写作——我发现我的同学们竟然没有一个文字功夫了得的,以至于大学时的论文对大家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至于为什么是「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因为最好写,也不容易失分,是非常保险的策略,而不是它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写作本质是上一种沟通方式,更确切地说,是传递感知——传递作者想让读者感知到的感知。比如,第一段中,我写到「路过便是一种煎熬」,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是有冲突和疑惑的,「煎熬」这两个字一般在我心里跟垃圾箱没什么关系——它更像是极度饥饿时却发现还有一个小时才到饭点;就像肚子坏了好不容易找到厕所里却发现里面有人;还像接了个六千字的文章任务,3 天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却一个字都没有写——所以我对这句话没有感觉,我想你也是如此。
那么换成「每当路过时用衣袖捂上口鼻都不管用」,我大概能够想到「这气味应该很难闻」;但如果真的从夏天的垃圾箱旁边走过,你可能更应该是「还没走近,鼻子上就像被捂了一团夏天踢过球的在盆子里泡了三天的臭袜子,胃里一阵阵翻涌,忍不住地想吐」——只要只字不差地读下来,你大概已经感知到那味道多么难闻——其实我刚才已经去厕所吐了一次,虽然是干呕,但想起来心里就恶心。
这就是清晰具体的文字带来的感知,所谓的「身临其境」——这是「气味临其境」。
绝大多数人头脑中的抽象概念是很缺乏的,也就是说他们缺乏高级的感知,他们更需要清晰具体的感知。对于写作的初学者来说,这是一道早点摸到的门槛,进去了便是新的世界,摸不到就会跟读者之间对不上号——喝醉酒的人拿着钥匙却总是对不准锁孔,那该有多么难受。
写作之路走到今天,进了门槛,有些垃圾就该丢了。进入新的世界,轻装上阵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