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听的公开课
再次给学生上李白的《行路难》,我胸有成竹。因为这篇乐府诗是我上过几次公开课的。当时,在备课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真的做到了精研教材,从导课到思路设计,从活动搭建到拓展延伸,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都是打磨过的。通过几次公开课的反思,我不断地调整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从而一步步熟练了这节公开课的思路。
同样的一节课上过三次公开课后,才算真正把课背熟了。怪不得专家说:好课是打磨出来的。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也亲身感受到了。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二十年,初三语文教了十几年,教材虽说变了几次,但是大部分课文是备了十几遍的。然而,每次上课还是要再过一遍,看看教参,翻翻教学设计,总是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如果随便从中抽出一篇来讲公开课,不参考任何资料,还真是一番挑战。
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一个教了数年初三数学的老师可以不带教案不带教本走上讲台,讲得得心应手,为什么语文老师就不行呢?当然,这与学科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从中可以说明我们备课的深度不够。语文课如果我们都用参加赛教的心思或上公开课的精力去备,那么坚持用公开课的设计去打磨,这样坚持一年或者两年,我们也可以像数学老师一样从容淡定,应对自如了。有人会说,这样上课太累了。可是,这样做虽说不能一劳永逸,但起码会改变我们每年重复备课但备课不深备课不精备课不实备课不思的现状,坚持三年,便会让我们熟练驾驭所教的每一篇文章,后面每年只需做好反思和调整就好了。
然而,这样的想法,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身上是不能实现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不断在积累和打造属于自己的公开课,把这样有许多老师聆听的公开课上成常态课。
其实,再次上以前上过的成功的公开课时,心里总是充满期待,没有老师听课,反而更加放松自如,可以不加拘束地大胆地进行课堂活动的调整,也不必为了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而赶时间。《行路难》上完后,我忽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比天大”的意思。我们经常说提高课堂效率,其根本前提就是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如果备课不认真不深入教学设计不灵活,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
最近,全市推行“作业革命”,其本质还是在倒逼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自然就可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因为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如果课堂学习效果良好,那么重复训练的作业就可以减少许多了。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就是精心备课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那么公开课也就变成了常态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再能加以作业分层,分类巩固提高,那么作业革命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