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常说的幼小衔接,无非是拼音、算术、识字、诵读,这些的确必要,但也有些家长做了这些常规型的幼小衔接,似乎并没有让孩子在学校取得任何优势。原因在于因为这种阶段性的、速成型的强制输入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的学习是一条单行线,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后悔药。上学之后成绩不好,其实都是0-6岁埋下的祸根,并且会一直影响你的整个学习生涯。
2. 影响学习成绩的4大因素:理解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这4个因素,在6岁之前培养,操作起来难度低,效果好。
3. 绝大部分孩子,从上小学开始,上课听课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这一点可能远远超乎很多爸爸妈妈的想象。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听力理解力不够,换言之你的孩子没听懂!虽然老师是中文授课,但是指令和文字背后的意思,孩子压根儿就没有理解。
4. 造成听力理解力差异的原因是0-6岁的语言输入。
5. 亲子阅读必不可少,因为小学以后老师使用的课堂语言并不都是口语,而会有大量书面语存在。
6. 听力理解力决定了小学前2年的表现,阅读理解力泽决定了3年级以后的学习走向。
7. 3-6岁亲自共读,6-8岁转入自主阅读,坚持的好孩子进入小学时已经接触阅读超过5年,和完全没有或者极少有过阅读经历的孩子是不可能在一条水平线上的。
8. 阅读的三个浅层价值:提升词汇量及分布领域的广泛程度,增加孩子的背景知识,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9. 有限选择:给孩子提供选项,2选1或者5选3,而不是从无数的选择中选。
10. 3—6岁听力理解力没有培养好,就有可能出现“一年级差生”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不能很好地跟着老师上课的指令,不能全面地吸收上课的内容。
11. 小学真正决定性的大规模两极分化发生在3年级,阅读理解力好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好,阅读理解力差的孩子会越来越吃力。数学应用题做不出,题目没读懂是原因之一。
12. 图2中为了方便表述,所以给学生分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其实优等生和中等生最大的差异是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时间管理。同样的题目,给中等生2倍的时间也能做对,在规定的时间就不见得能做对。这种能力在阅读中是可以培养的。
13.3年级的时候发现孩子成绩还是班级后10名,还有机会吗?答案是Yes, of course.不过这个时候首先不要着急报补习班,因为学习吃力的孩子不仅仅是阅读理解力的问题,而是听力理解还有问题。
14.学会有质量地阅读。
15.任何的方法我们在实行的时候都需要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不要把共同的活动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任务,否则也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