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白天要上班,所以我参加写作自虐营之后,码字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经常是好不容易酝酿好了情绪,正准备全力投入,好好码一番字的时候,耳边总会适时响起孩子的呼唤,指使我干这个干那个,让我没法专心写字。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整个人完全无法进入状态,感觉真是糟糕透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也还有不少。有时候安排好了工作计划,算一算日子,觉得离最后的Deadline还有很久,手中时间大把,于是翻翻小说,追个剧,刷刷微博,很轻易就杀死了一堆时间。等到时间有些紧迫了,不得不启动原来的计划去做事的时候,往往就有意外发生,搞得手忙脚乱。每当这种情况发生,不免让我特别抓狂。
其实我这个也不算是特例,现在社会普遍出现一种被称为“拖延症”的情况。
有时候明明知道一件事儿应该去做,必须去做,可是偏偏不做,就一直拖着,拖到无可在拖,才火急火燎地赶工。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说,拖延症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紧张了。大家拖延是为了在心理上给自己一种补偿和平衡。
这种说法对不对不好说,最起码不够全面。有一些在校大学生,在学期中的时候,课程并不是太紧张,时间往往也很充裕,生活节奏怎么看也不是很紧张。可是越是这样,越是不着急干正事儿,该看的书不着急看,该做的作业不着急做,非得等到快要考试了,才拼命熬夜去复习。
当一个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主动去克服,还是被动去拖延?这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选择策略。而且不同选择会对自己之后的状态产生连续的影响。
选择主动去解决问题,可以在自己状态良好的时候,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可能会有紧张的工作,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投入的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进展。进展一般会带来满足感,缓解紧张感。而且主动出击,整个进度相对可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如果感觉到计划过于紧凑,还可以随时调整。
比如我后来就在白天空闲的时候先打打腹稿,稍微做一些铺垫,把想到的内容随时录入到手机上。这样晚上写起来就从容得多。
拖延症则体现了另外一种策略,面临压力的时候,尽一切可能去延迟负面体验的到来。在延迟的过程中,可以假装压力是不存在的,短期体验可能还不错。但是由于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早晚是要爆发的。到这种时候,就不得不熬夜拼命,非常辛苦。
我觉得不论那种选择,经常做的话,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拖延症的状况,有可能越来越严重,越拖延体验越不舒服,越不舒服就越拖延,陷入循环无法自拔。
我觉得要解决拖延症,还是需要做好心理建设,振作起来。其实凡事稍稍往前赶一点,对于任何事情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克服不了拖延症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不耽误事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