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的校报《山海撷贝》创刊号印出来了。而刚刚看了叶圣陶的《文心》,他写到所办中学的文学社活动,真是有思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成就。同样是中学生,我却越来越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缺少了很多的平台,我们的教育越走越狭窄了。
记得我读初中时,少先队活动很多,学校也有很多社团,最少不了的就是文学社,看着文学社的笔杆子们写的作文展览出来,感觉真是一百个羡慕。高中时,当时的学生会主席是个男生,而且是理科班的,但作文写的极好,每次文学社专栏都有他的作文。每一期出来,我们女生总是趴在橱窗上,细细地读,被那隽秀的字体,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所折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可是吸粉无数。而同桌投稿《作文之窗》被录用,交了几名笔友,更是让我与“作家”亲密接触了。当时橱窗上的文字还是自己抄在作文稿纸上的,而同桌的那篇是变成了铅字,档次提升了许多。
大学因为是中文系,除了校刊外,班刊也是必不可少的。进入中文系的,写作高手比比皆是,不用说校刊,我连班刊的编辑也没混不上。倒是每篇习作都认真对付,竟然也有几篇习作录入了班刊,这可是我第一次作文变成打印的,虽说发行范围太小,也是很值得珍视。
工作后,因为做团队的工作,也负责过几期的校刊《涛声》,写过刊首词,也算指导学生编辑过文章,当时要求每班两个星期起码交一篇文章,当时校刊负责的也仅有两三位语文老师,选文、配图、排版及校正,工作量非常大,每一期出来,总感觉付出了好大的心血。因为劳力太大,慢慢地《涛声》消逝了,文学社也解散了。之后,虽然有几次有这样的想法,但被以前的工作量所吓了,不敢提出来,怕一提,就得自己去承担了。同事中有一位专门写报纸评论的,经常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也常常去传达室领稿费的汇款单子,让我们羡慕不已,总感觉他就是如鲁迅一般的人物。
对于学生的发表文章,当时市教育局也办了个专门给学生投稿的报纸,在我的积极推荐下,也有不少文章被选录其中,学生很有成就感。后来可能是因为征订需要摊派的原因给停刊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感到甚是可惜。现在由温岭日报专门开辟了《青草地》给学生投稿,也是一种渠道,但是学生购买的量并不大,常常有投稿被录入也不知道。
只是,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被印成铅字也并不那么珍惜了,随便哪台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来。记得女儿曾经被老师选了一篇文章,精心地制作成一本作文辑,非常华丽而精美,并要求有作品在其中的孩子都买一本,价格也有些昂贵。我们也花钱买了一本,孩子小学没毕业就不知道放哪里去了。这就好像现在随时可以买到新衣服,不会再眼巴巴地盼望着过年穿新衣服了。再说,现在还坚持看报纸读杂志的人,与学生往往是有代沟的。报刊杂志在学生的心中的地位远远不如网络了。有个别写作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在网上申请账号,写写小说,甚至还可以凭点击量赚钱。
如何才能展示学生的作品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回文字的力量呢?我们只能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去探索,那就先从办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