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各个媒体总是重复的推荐给我这本书,所以过来看看。

第一章,读起来,非常不适,作者她应该是没有生育和养育过孩子,所以很多话说的有点理智的旁观者心态,但是躬身入局,就会知道,亲情不会是她想的做的那样的简单,不是她和母亲断绝关系就能搞定的,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她的做法我也不认同,高中毕业走向社会之后,我也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地被家里伤害,才悟出了作者说的道理,但是我的做法是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让自己不去在乎这些事情,尽量保持适当的距离,很难受,但是我的父母有生之年,我还是会尽我所能给他们我能给的温暖,人呢,谁都会老的。

比较认同的作者的观点是:我们要教育父母。但是要适度,方法得当,如果实在不能改变,就折中找我们都认同的点,就比如买一样墙纸,妈妈中式的,我喜欢欧式的,僵持不下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我们都喜欢的第三样选择呢?

做了母亲的这15年来,说实话,我越来越理解原来我认为的不可理喻的母亲,我也是被打着骂着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我和妈妈说我小时候的感受,她都不承认他自己做过这些;被偏心对待,考上大学没有人供我只能放弃,家里所有的资源都是优先考虑弟弟.....对妈妈和爸爸的埋怨是有的。

所有观点的改变都是在我儿子14岁之后,当我认为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在托举他,他却对我充满了怨怼!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这样的反感我。类比了和妈妈的关系,原来我们把认为好的认为对的给了孩子,但是那是我们认为的,他们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他们还是想成为自己,所有的事情的结果,皆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希望有人能够读懂这句话,参照《少有人走的路》、《活出生命的意义》《越过内心那座山》等心理书籍)

现在有很多书都是在抨击原生家庭的,通过和身边人的交流,我发现的一个事实是,不论小的时候我们是怎样长大的,被溺爱的也好,被严格要求的也好,没有人管教的也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我们只是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独立的个体,经过不断学习,三观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已经用他们所能的最大的努力护佑我们长大了,过多的要求就成了对他们的做不到的强求了,就像是我妈妈,她小时候就是被我姥爷打着长大的,她的意识里就认为还就得打骂才能长大,这是她表达对我负责的方式,她有了好东西,也是舍不得给自己给我的,那种批评妈妈们总是把好的给子女不爱自己的人,有没有想到过,这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她只是习得而已---尽管我也因为内疚不愿意让父母这么做。说白了这是八零后之前的父母的常态,九零后,因为经过大量的学习,好多了。

总结,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观点,那就自己去看看书吧,或许你的想法比我好,我的观点只是基于我的成长,我不喜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请看到父母对我们最柔软的地方,我们是毕竟五个需求层次论中,生存是最基础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