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罱泥恰如正在进行时》

拜读谭良根同志“罱泥”之文章感怀:

谭老师在其文章的开始就全面地总结了当初他们参加的农事劳动“罱泥”对农作物的滋养和丰产丰收的重要意义。

回眸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在农业战线上战天斗地的人们,为了增加耕种产量首先用红花沤肥、用家畜家禽的排泄等方法来肥田。然后再到周边大城市上海去“捉垃圾”和“装黄粪”。作者用入木三分的笔调来刻划当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因为,公社生资部的化肥在应对大片农田肥料需求时碰到了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其实际情况所致。

谭老师继续写道:去阳澄湖“罱泥”这样的农活他们一干就是好多年,常年在这一段区域作业的船只把临近地段的湖底淤泥纵深掘低了好多,但是,在去阳澄湖“罱泥”仍不负众望依然源源不断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宝贵资源奉献给在吴中大地辛勤耕作的英雄儿女。

因为,阳澄湖水下的淤泥仍有大面积尚未被罱泥船光顾的处女地。当我们目睹到上述内容就不难想象阳澄湖的天然资源“湖底淤泥”那时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何其多,何其大。

还有那当年的罱泥师傳辛勤付出也全力以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当作者在书写这些文章内容时他不由地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用京剧沙家浜里郭建光的一段唱词来刻划此时此刻他激动的心情: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魚米乡……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队里普遍用挂机船罱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谭老师在其文章中强调:罱泥不仅是桩力气活,并且还是个技术活。与此同时还要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要懂得见风使舵和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者经验之谈,他这样写道:在那个年代,阳澄湖的东湖是罱泥的好去处。因为,她的中湖、西湖、后荡湖是深水区域,故只能全部人工操作,挂机船就派不上用场。

摇船罱泥期间,每只船上必须配备两个狠劳力的大男人。他们一人摇橹,一人罱泥。而每当罱泥师傅感到吃力时,两人便互换角色。因此,他们必须是具备这二套操作本领。

文章中说,罱泥在局外人看来只是个粗活,其实她是粗中有细,细中还有诀窍。挂机船罱泥船上要带好两副操作工具“网兜”杆子,真所谓非老船工无法胜任……厉害的船工可以逼紧蓬了绳,让风在右上角上来,蓬帆照样鼔鼓的,船照样可以继续前行,术语这叫驶“头角风”。就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就能够一边驶好风,一边罱好泥,一边掌好舵。可谓一脑多用,真是了不起啊!

如果说遇上了风力超起4级以上,这时候就要采用落半蓬的技术性处理。总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变化莫测的情况下都要有足智多谋应对措施才能胜任罱泥这项农活。

光阴似箭一晃多少年如风驰电掣般地流逝而过,谭老师当年参加罱泥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他同行们甜酸苦辣如数家珍般地用文学创作的方式给广大读者再现当年的生活轨迹,这就让诸多生活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作一个深情的回忆,也好让如今的青少年了解其父辈祖辈在农业战线劳作的辛勤奉献。

谭老师是一位擅长写乡土气息浓郁故事的文学大家,他的最新力作:阳澄湖芦花放散文专集真是脍炙人口、韵味无穷。正如著名作家王慧骐在其为谭老师著作作序的文章中所叙述的那样:八十多篇文章读下来,一个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又有着苏南这片土地独特气息的汉子,兀立我面前。不虚伪,不做作,不美化,一幅幅来自生活的原生态图像,未作任何修饰地逐一还原……

序言完整地概括了谭老师最新力作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和贴近民俗文化。因而,这部著作散发出阳澄湖畔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其艺术氛围,真是不同凡响,难能可贵。

在下从谭老师浩瀚如海的文学创作中撷取一朵花卉,领悟其感受和芬芳馥郁的美好亦谈一点读后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为什么要做血液排毒 在追求健康与活力的道路上,血液排毒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做血液排毒呢?这...
    期颐堂阅读 20评论 0 0
  • 周五的感觉 今天是周五了,但这周却没有周末的感觉,是上课上迷糊了还是每天累得昏头胀脑的不清醒了,也许都有点,这两天...
    夏天的梅阅读 48评论 0 3
  • 她喜欢安静,也喜欢船,于是就租了游船一览运河两岸的风景。运河有些狭窄,却很惬意,伴随着悠扬的曲子,徜徉在狭长运河中...
    铭岚阅读 38评论 0 1
  • 2025-02-28,周五,晴 气温12—23°,体感温度18°,露点温度15°,南东南2级,阵风速24公里/小时...
    秋韵儿阅读 40评论 0 1
  • 一、能量储备的精准供给 疾病导致的肌肉耗损需持续能量补充。建议选择高热量、易吸收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藜麦、燕麦、红...
    柰閤阅读 2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