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晴
昨晚三个表弟守夜,做完一系列"规矩"后,我和倪先生就回家了。依靠"思诺思"睡一会,清晨三点钟又得起来,去殡葬服务中心。
农村办丧事规矩多,做小辈的听从经历丰富的老长辈和"专业人士""夜纪念",他们说什么就做什么,听从就是。公公去世的第三天要火化了,一大早,转佛,入棺,跪拜,烧衣包……
倪先生更忙,除了做一系列的规矩,他还得准备早点,去街上买粽子、馒头、大饼油条、豆浆……连续跑了多次。亲历亲为。
6点15分,灵车和租借的大巴车都来了,我和倪先生、小姑子夫妻俩以及表妹坐灵车,其余人坐大巴。先生捧着公公的遗像,我抱着一床红被子,里面裹着蚊帐和"万年青"。前座靠窗坐的表妹一路撒元宝,逢桥必撒。6点50分到殡仪馆,排队9号,8点半火化结束。捧着骨灰盒和遗像的倪先生念念有词,叫老父亲跟我们回去。
去哪里?黎里公墓,与去世16年的婆婆团聚。
公公落葬后,"夜纪念"吹吹打打,门口鞭炮齐鸣。回到小镇殡葬服务中心,又是一番忙碌。转火圈,念好话,接太平,做五七……
然后开始结帐,"夜纪念"念的几堂经、小四川提供的红布白布、锡箔、"别墅"、寿材等,还有三天的餐费。结完账,吃中饭。今天的菜比前两天更丰盛。当然,价格也是一天高一天。
父母也来吃"豆腐饭",他们坐我身边。多余的菜让亲戚们打包带走
按照规矩,下午还得去公公住处过祀节。请护工阿姨帮忙,一起整理室内的杂物包括衣物。
该扔的扔,被子褥子,大量衣服。厨房里只剩下微波炉和炒锅,碗筷什么的全部扔掉。电风扇、电饭锅,阿姨要,给她。
公公让护工阿姨买的藤椅子、不锈钢晾衣架以及不锈钢梯子,还是全新的,一次没用过。倪先生给新装的水池,仅用了几天。公公去世前一天,倪先生给他的600块钱还在口袋里。端午节前,我们给他送去的一袋米二壶油原封未动。
到处是药,一袋袋,一盒盒,降压降脂的,活血化瘀的,有的还是原袋子,估计忘了吃。日历也多,旧的新的,今年的日历定格在6月4日。
有些东西,有纪念意义,舍不得扔掉。比如相册,我和倪先生带公公去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海南三亚、青岛……旅游时给他拍的照片。有张老照片,是旻旻媛媛与婆婆的合影。那年暑假,我们带公公婆婆去苏州西山石公山玩。照片里的婆婆50多岁,旻旻媛媛正在读初中。
纸盒子里有倪先生给公公新买的放大镜,有锻炼手腕灵活的两个檀木圆球。小姑子说要扔掉,倪先生让留着。可以肯定,倪先生还会去公公住处。父子一场,这感情不是说没就没的。
生活用品,包括厨房用具,大都扔了,这个黄色塑料盆,印有一个爱心,一句话:"老爸老妈辛苦了"。眼熟,洗干净留着。
祀节结束,卫生搞干净,临离开,我给护工阿姨一个月的工资,对她表示感谢。毕竟,公公咽气前只她一人在身边。
丧事办完,神经松驰,身体几近虚脱。夫妻俩晚上只喝了点米粥。洗漱后早早休息。
然而,睡不着。"夜纪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和木鱼声、笛子声,余音绕梁,经久不散。眼前不时闪现出丧事现场一个个镜头。
辗转反侧,最后还是吃了半粒"思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