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曾经疑惑过,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什么都在乎本心,道理也都在心中,那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呢?按照我们从小的学习,唯心主义不科学。
今天听了课终于明白了。
比如王阳明和朋友爬会稽山时,朋友说你看这朵花真好看,你说事物都在于心中,那我没看这朵花,不知道这朵花时,它就没有吗?王阳明顿时讲道理大师模式上线。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没看这花之前,这花和你的心都是寂,这个寂大约就是不互相了解知道。这个寂,并不是不存在,花也在,你的心也在。所以这并不是唯心主义认为的只有心之所向才是存在。然后你和这朵花邂逅了相遇了,花在你的心里颜色鲜明有了存在感,这样你的心里才是有了这朵花。对你来说,你看花之前,花跟你没有关系对你没有意义,看见之后,用上了心,纳入了心里,才是有了意义。
这像不像《小王子》说的?满世界的玫瑰对我都没有意义,只有我照顾过的那朵玫瑰才有意义,我为她捉虫为她浇水为她修剪枝叶,因为我做过这些事,她对我来说就是一朵特别的玫瑰,独一无二。全世界那么多玫瑰都存在,但是只有那一朵在小王子的心里,让他走遍很多星球依然挂念不已。
再比如,你是看我文章的读者,在此之前你我都不认识,但是我们在世界上都存在着。此时你我之间的关系就是“寂”,直到你看了我的文章,觉得有点意思进入你的心里,这样我对你来说,就是跟你的心有关的一个人了,成为了你认识的这个世界的事物之一,“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还有一层意思,当你完全不知道我,我对你来说是“寂”的时候,我对于其他认识我的人来说,却是在心里的一个人。所以我同时是“寂”,又是“不寂”,两个状态都存在。这也说明了这不是唯心主义。
那么我们格物越多,知道的事物越多,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越多,就越接近“心外无物”,也就是所有的事理我们全都知道。这当然是一种不可能的境界,但也是一种我们尽量可以去靠近的“圣人”的境界。
所以为了生命的更加圆融,境界的更加高远,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实践。见更多花,照顾更多玫瑰,了解更多人、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