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坚持创作?
本人所谓的创作,说起来话长。自从38载老师与同学再相聚的2016年之后,才玩微信,2017年5月下载《简书》App,学习码字。写些陈芝麻烂谷子,许多人肚子里暗暗好笑,这也算文章?走过两年多的艰辛之路,回望那起初的脚印,百分之百的歪歪倒倒,着实辛苦了简友和读者。
好在《简书》学习交流社群发达,我在免费课堂学些方法。写作主选“老乡土”,与一年写百万字的牛人是没办法相比,因为要保障生活,也只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在手机上一笔一画组合。写出来的千字文,多发布在本地及周边公众号。
一位年近花甲的人,写起字来,没有一纸草稿,肚子里理个一二三,写出来却丢三拉四。可最幸福的事,是小学启蒙老师陈凤英老师一直在旁鼓励,一大班初中同学非常给力,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文友不离不弃。这些因素,是我热爱写作的坚实后盾。
民间志异传奇民俗美食传统技艺等素材来源于生活,说穿了,搜寻整理与发掘全靠嘴皮子,全靠摩托车轮轱辘转动。有时为了准确数据,跑个两三趟,带上干粮、水、刀子、尺子也算正常。
这般不辞辛苦的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说说。
几百年的古树不但是地方上的标杆,也蕴涵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保护树木,就是传承地方文化。这是《浒山湖畔|古皂荚》一文发布于“竹桃苑”的自荐语。
有简友评:
A,我们这地方十年九旱,树的成活率低,品种也不多。有些街道上种了树长不大或还没成材就砍挖了,挖后又种,种上不几年又挖了。因此要在县城和乡镇的街道上寻找几棵树龄夠五六十年的树根本没有。南方到处是花草树木,人人却都爱护树,北方的绝大部分地方没有树,爱护树的人也不多。B,人与树比,渺小极了。活百岁是高寿,没法儿与几百年的树相比。敬畏树,爱护树。
一棵树的存活都有这么深刻的道理,拿起笔来写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前几天,某支部成员前往烈士纪念碑缅怀英雄,近在咫尺的人群,回来后信息传送,竟然不知烈士是谁。
分析一下,这是有原因的。1937年二千名川军将士,在此阻击日军,全部壮烈牺牲,主战场就在那一带,这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在此地,一墓地前有烈士纪念碑,碑上没有注明人名,实则是1976年人民公社,自周边迁回的当地的四名烈士。
因葬地在阻击战主战场,时间久了,大家误以为是川军抗战烈士碑。二千名川军将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竟然寂寂无名,这可是安徽省抗战最惨烈的战场,值得我们大书而特书。这些事件,能唤起民众热爱祖国,能激发人们的斗志热爱现代的幸福生活。
我们不能忘记创造历史的英雄,这也是地方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上的荣耀。棋盘岭周边还有许多故事,计划明年写出新的系列。这些,自我感觉意义更深远。
去年的大吴寺传说系列,记载了一块小地域的丰厚的历史,折射出几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轨迹。今年的浒山湖畔系列,既有古老的传说,更多的是秀丽迷人的风光,写她是为未来旅游开发做些铺垫。
写这两个系列的同时,结识了当地许多有故事的人和文友,相逢恨晚,真是人生乐事。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广宽的农村更是发生史无前例的突变,人口、土地、农林、水资源、动物活动等等领域的巨变,也需要我们拿起笔来记录她。
比我大二十多岁的长者一过逝,有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语言也将淹没在尘埃里。现存下一鳞半爪,以不至于断层,这也是坚持写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