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热衷于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但越学习就越焦虑。“呀,这里我又做错了,那个关键期我又没抓住。”其实这样是错把方法当成了目的。我们学习各种方法和理论,是为了获得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为了把所有的技巧都使用正确。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正确的妈妈,你会想方设法消灭所有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就会被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你就会想要去纠正,想要去改变。一旦你只为追求正确,就只能看见方法和技巧,看不见真正的孩子。技巧总有用完的一天,到最后你会无奈地发现,你的育儿方法越“正确”,亲子关系越糟糕。
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父母,父母也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人。可现在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总是会担心我这样做符不符合无条件养育啊?够不够一个好妈妈的标准?我接下来的话要怎么说啊?这些担心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当恐惧和担心占满了我们的内心时,我们就看不见眼前的孩子了,我们只是为了把技巧用对,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好妈妈的形象。
父母还容易犯得一个错误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在担心孩子的未来。体验课里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养育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的时候她会说,妈妈小朋友抢我玩具了咋弄?说爸爸小朋友欺负我了咋办,对不对?再大一点是啥?妈妈,我不想学习啦,我不想上学了。家长也会发现,这小子可懒咋办?犟嘴了咋办?不自律怎么办?沟通不畅怎么办?后来再大点,你发现他玩手机了,甚至谈恋爱了怎么办?再大一点,到高中考不上大学咋办,他跟同学们相处有矛盾怎么办?他跟父母的关系处的不太好怎么办?考上大学之后,你又发现啥了?他不考研怎么办?他谈恋爱了怎么办?他甚至同居了怎么办?他甚至怀孕了怎么办?他考公务员怎么办?他不参加工作怎么办?他又不谈恋爱了怎么办?他不愿意结婚了怎么办?问题多不多?”这么多的担心和忧虑是预防型父母的变现。
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关系和方法哪一个更重要?
进而反思自己做妈妈的经历,瞬间意识到,原来我面对儿子就活出了预防型父母的生命状态,虽然他才只有三年级,我却有各种的担心。如果不改变自己,那我的一生可能都在纠结难受中度过,天天面临各种问题,又会忧虑解决各种问题,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以前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妈妈,我是个懒妈妈,能让孩子做的事我就不动手,能动嘴我也不动手去干。怎么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话多,想法多,行动多的妈妈呢。想想是因为儿子的学习能力弱,上一年级后学业跟不上,我在辅导的过程中一来二去,天长日久的,就说的多,管的多,操心的多。他的生活邋遢,走到哪里哪里乱,而我心中是想培养他的独立,负责的。于是就不断的提醒“穿拖鞋、把鞋放鞋柜、把衣服从客厅拿卧室、洗洗脚、桌子收拾干净、把脸洗干净、你该洗澡啦、被子叠叠、把字写工整、认真读题......”不停的提醒,嘴巴变得特别啰嗦,我越说儿子越不想听,有时候还会说:“我知道啦,别说啦!”而这背后是源自对儿子的不信任。
为啥不信任呢,是因为他经常丢三落四,敷衍应付,畏难情绪化,做事令人不放心。于是我就会把焦虑给孩子,当儿子做不好的时候,我又会失望,会指责他我都说了那么多了,你竟然不听,或者我已经提醒你了,你怎么还这样。于是就开始得得得,他做不到我就继续唠叨,他做不到我就会更加生气,随时会愤怒。当儿子不被信任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偏差行为,他也会捍卫他的想法,捍卫他的价值观,和我顶嘴讲条件。
所以我不知不觉活出了预防型父母的模样,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想做这样的妈妈。因为想把好的东西给孩子,因为想让他好,想推动他成长,可初心是美好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我学习的各种知识不是用来控制我和孩子的,是让我的生命状态更自在舒展的。所有学习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都是帮助我来思考的,而不是捆绑,束缚我们的,技巧和方法带不来爱,而这些方式是为了找回自己内心深处的爱。
我面对女儿能力理性的沟通,尊重她是独立的个体,既不让孩子过于依赖我,也能支持她的成长。面对儿子却做不到,很容易被他的各种行为带入情绪,是我需要增强内在力量,扩大心胸,去包容这一切,放平心态,更多的信任儿子,给他更多的空间成长。因此回归我自己的角色,不强求孩子一定得按照某种方式生活,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是。
因为想要尊重他独特的生命,想要美好的亲子关系,所以也在积极的应对问题,探索独一无二,适合我家的方法,带着这份初心,我们用上了“家庭讨论”的方法。自从我们用了每天晚上讨论当天的事情之后,家庭氛围更加和谐了。从说教变成了反思,从唠叨变成了启发,从吼叫变成了尊重,每天晚上的讨论已经成了我们的惯例。尽管还会有吼叫的时候,做了情绪调整之后,到晚上的讨论环节,我们就把这件事拿出来说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讲,说说我和他爸爸的想法,再听听儿子的想法,一起讨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次儿子说,你们看不到我进步的地方,光说我做不好的地方,我就这个问题说,那以后你有什么想让表扬的,而我们没有看到的,你就主动地给我们说说,然后就表扬你好吧,儿子感受到了被聆听,被尊重,也同意了,这样就避免了他心中觉得是爸妈看不到他好的地方的心理误区。有一次讨论时,我说儿子你先说今天做得好的地方,进步的地方,儿子就开始说今天......。
养育儿子给了我新的人生体验,也让我的心胸变得宽广,同时觉察到了当我们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孩子身上,去倾听他的感受,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既要有平和的心态养育孩子,还要有遇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做预防型父母,平和的心态,合理的期待,温和而坚定的陪伴支持足以。
做父母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也能激发很多潜能,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疗愈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后期可能还会有更大的“红利”。就像我写简书,此时正处在初恋期,激情期,每天用的时候也比较多,眼看马上达到10字了,这也令我很惊讶,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我真的想不到能记录这么多的文字,有一个朋友说,你现在为“初恋”付出时间精力,后期可以享受恋爱带来的福利呀,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做父母是不易,孩子小的时候付出心血比较多,等他们长大时我也可以享受福利呀。
说到这里就让我回忆起了,孩子们小时候的光景。初为人母时特别的幸福,看着自己生的小生命,都有点不可思议,我竟然能生个孩子,哈哈。当掀开乳房哺乳时我还很不好意思,那时我自己觉得我还是个小姑娘。教孩子咿呀学语时,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叫妈妈这样的话,“妈妈”这么神圣的称呼竟然也成了我的角色。我还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洗澡,那时候是冬天穿着棉袄,我害怕弄伤了她娇嫩的皮肤,连衣服都不会给女儿穿,是游泳馆的老板帮我给孩子穿脱衣服。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陪着孩子成长,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在不断的给我们惊喜,我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天天的成熟着,从一个长不到的孩子熬成了中年妈妈。后来有了儿子,这个时候养育他就不那么生疏啦,妈妈这个角色也更深的融入了我的生命,虽然出现了新的养育挑战,也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成长,如果不是儿子我可能不会走进心理学和个人成长。
所以准备好耐心,准备好信任,准备好坚定和爱,和孩子去面对不可避免也无法阻挡的成长。我希望孩子对我的服从不是因为害怕,希望孩子愿意考虑我的感受是因为爱,我也能面对真实的孩子。总有一天,孩子会不那么需要我们,总有一天,我此刻的纠结和焦虑都会成为回忆,希望那个时候回忆的是相处时的温暖和细节。我学习成长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的多么的优秀,不是为了让别人夸我是多么牛的妈妈,而是能够和家人彼此陪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