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大多都有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经历,这些经历多数都并不愉快。
一方面是着急需要专业处理的病情,另一方面是漫长的等待时间,以及此起彼伏的哭声,相互放大的焦虑。
最近,中国首档儿童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播出了,以儿科医生为人物主角,记录他们在儿童外科、内科、骨科等儿童常见疾病和伤害高发诊室的故事。节目所展现的不仅仅只有儿科医生的科室日常,还包括当代家长的教育问题。
例如,脾气火爆的妈妈面对调皮的孩子,选择的“教育方式”却是直接动手,结果导致孩子受伤;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在面对身患病痛的孩子时,爸爸给出的回答是,“男子汉,要忍着,要有担当”,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我们观看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别人的教训中获取经验,成为更加合格的家长。事实上,每一次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都是父母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的机会,除了在孩子健康上的学习,父母还能学到什么呢?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儿科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就做了一个非常创新的举动。他们分别在2016年和2021年发表了两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名为“坐下来玩”(Sit Down and Play, SDP)的正向教养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与正在候诊的家长们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在家进行游戏活动,为家长们提供正向教养方面的培训。
研究证明,该项目不仅可以缓解家长初为人父人母的育儿焦虑,同时也可以满足儿童身心健康的需求,丰富儿科医院和门诊的功能。
以下是他们的第一篇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介绍了“坐下来玩”项目的效果。参与研究的家长们在为期四周的跟踪调查中表示,他们通过该项目不仅意识到了和孩子一起游戏的重要性,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到了孩子的变化,并且加强了现有的正向教养行为。
论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坐下来玩”的具体操作,但我们认为在儿科候诊的环境和碎片化时间中,这些活动不应该是复杂的设置。简单的亲子活动项目介绍,就足够产生效果,关键是我们要走出这一步。
所以我们建议,“坐下来玩”等正向教养项目,非常值得儿科医院和门诊的管理者考虑引入,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如有兴趣,可以联系我们探讨。
原论文标题:坐下来玩——基于社区医院,加强父母教养行为的预防项目(Sit Down and Play: A Preventive Primary Care-Based Program to Enhance Parenting Practices)
原论文作者:Reshma Shah,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儿科助理教授
Daniela DeFrino, Yoonsang Kim, Marc Atkins
原论文DOI:10.1007/s10826-016-0583-6
带读&译校:陈坤元
本文摘录、翻译和转载的内容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译文水平有限,仅供参考,欢迎留言指正。以下为论文节选内容。
社区医院是一个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教养行为的理想环境。我们进行了一项试点研究,以确定 "坐下来玩"(SDP)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这是一个基于社区医院的项目,通过带回家的游戏活动促进正向教养行为。
我们在一个城市的社区医院诊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在30名6-12个月大孩子的家长候诊时,对他们进行了“坐下来玩”的培训。家长完成了4周的跟踪调查。
这份调查包含了与“坐下来玩”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有关的开放访谈问题,并对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开放式的访谈数据涵盖了四个主题:
(1)游戏的重要性;
(2)实验过程中注意到孩子的变化;
(3)现有的正向教养行为得到加强;
(4)对该项目的满意度。
这项初步研究表明,“坐下来玩”是一个可行的、有潜在益处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在儿科健康检查期间提供给家长。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坐下来玩”在教养行为和发展结果上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养、发展、干预、社区医院、贫困
经济学、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认知丰富的家庭环境和敏感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Hackman et al.2010; Heckman et al.2010; Larson et al.2015; Rodriguez et al.2009)。虽然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已得到充分证实,但教养行为的重大差异仍然存在。
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利用社区医院环境,为家长提供一个低强度的教养方式,以促进正向教养的实践。为此,我们设计了 "坐下来玩”这个针对家长的项目,目的是通过带回家的游戏活动促进正向养育行为。我们计划在孩子2岁前的儿科健康检查中进行这个项目。
研究方法
我们在芝加哥的一家社区医院诊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在获得基线测量后,在家长候诊时,由受过训练的研究助理在检查室或等候室对父母进行 "坐下来玩 "的指导。指导后一个月与家长联系,进行电话跟踪采访。
坐下来玩(SDP)的干预措施参考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感受(即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针对父母自我效能感的项目应该对父母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中用于促进自我效能的关键结构是:观察学习(对所需行为的反复示范)、促进因素(参与行为的资源存在)、知识(意识到正向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好处)和自我调节(实现教养行为的具体策略)。
“坐下来玩”项目的每一节课(10-15分钟)中包含以下内容:
(1) 研究助理使用简单的玩具,向家长示范如何使用玩具来促进与孩子的交谈和游戏(观察性学习)。针对特定年龄有不同的玩具。6个月大的孩子家长会用可堆叠的环,9个月大的孩子家长会用三个球,12个月大的孩子家长会用木制汽车。在这段时间里,研究助理会就家长们的孩子目前的发展能力以及与孩子交谈、游戏和互动的重要性进行讨论(知识)。
(2) 研究助理要求家长使用玩具与孩子一起玩,并表扬孩子,给孩子加强积极行为的反馈。研究助理将玩具交给家长带回家,并建议家长在家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以支持家长对采取鼓励积极互动的行为的信心(促进因素)。
(3) 研究助理要求家长承诺每天与孩子一起玩,以强调这些互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自我调节)。
结果
游戏的重要性
家长对学习新方法以改善他们与孩子的相处表示赞赏。有14位家长提到,学习游戏的重要性是特别有价值的。一位母亲说:“学习游戏是很有用的,孩子在玩的同时也在学习”。
另一位家长评论说:“有时你不知道与你的孩子建立联系有多重要;有时你认为只是抱着他们就够了,但是当你和他们一起玩时,你就和他们建立了联系,这是最重要的。”
实践过程中注意到孩子的变化
12位参与者提到学习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互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行为通常会有明显的变化。
例如,一位参与者说:“我注意到用,在参与了‘坐下来玩’并有人就此与我交流后,我注意到孩子说话更多了。我还注意到,我与孩子的互动越多,他就越活跃,甚至会跳舞。这真是太有趣了!”
强化已有的正向教养行为
13位家长提到,该项目是对他们已经在做的正向教养工作的再次肯定。例如,一位家长说:“这个项目让我明确了我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从项目中的专业人士那里听到我做的是正确的,感觉非常好。”
对该项目的满意程度
所有参与者都对研究人员与他们相处的时间表示感谢。家长们认为在候诊的时候有人和他们交谈很有帮助。一位家长说:“家长候诊的时候应该有更多可以做的事。”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坐下来玩”是一个可行的、可接受的项目。该项目可以在儿科健康检查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候诊时间提供。此外,我们的结果显示,SDP与正向教养行为的频率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