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尽管每个孩子都不同,但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让我们开启关爱星星的探索之旅。
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即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当儿童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后,前一个阶段并没有终极,而是像一本合上的书。当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长,并不断发展时,他会不断回顾和重建以前的阶段。
8岁之前的人生五阶段(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 )
第一阶段 婴儿期(0-1.5岁)
发展特点:信任VS不信
重要关系:母亲
成长主题:周围环境可信吗?(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教养关键词:回应与陪伴
积极教养结果:信任、乐观、希望
消极教养结果:焦虑、不安
这一阶段,父母给予婴儿的适当照顾和关心爱抚,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促进婴儿获得积极的信任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希望品质。
婴儿对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吮吸、嘶咬等方式探索外界,这一时期婴儿与抚养人主要是与母亲的关系,对婴儿探索外界,消除疑惑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有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积极回应及敏感期教养关键点:
埃里克森认为,婴儿早期与父母的互动形成了儿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基础,成人的积极回应使孩子在这一阶段建立伴随一生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这一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敏感期,主要通过视觉、口、手等器官来感受世界,比如说婴儿特别喜欢吃手,吃一次能拿到的东西,孩子其实是用口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婴儿期科学对教养的三个启示
(1)有稳定的照看者;
(2)积极回应;
(3)理解孩子的敏感期。
第二阶段 儿童期(1.5-3岁)
发展特点:自主性VS羞怯
重要关系:父母
成长主题:我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吗?(意识到“我”)
教养关键词:自主与规则
积极教养结果:自我控制感、意志力
消极教养结果:怀疑、缺乏信心
第二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比如爬、走、推、拉、抓握等,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学会行为,从中得到快感。换句话说,儿童有了自己意图,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那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感觉,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以及过分严厉,并常常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惑和体验到羞怯。
这个阶段,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惑,就会形成“意志”的品德。具有意志品质的儿童能够更容易面对羞怯和怀疑的境地,表现出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孩子的特点和教养关键点
这一阶段,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敏感期。孩子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区分你我他(爱说不不不),往往又结合“物权意识”(这是我的我的)、“完美执拗”(饼被咬了一口坏了要扔到垃圾桶)、“秩序”(一定要按我的时间方式来做事)等敏感期,开始进入一言不合稍微不顺意就大哭大闹的“可怕的两岁”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痛苦的阶段,但对孩子来说也是很辛苦学习的阶段,只有顺利通过这些敏感期,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促进成人后,与社会以及规则的连接。
孩子的特点和教养关键点
(1)创造民主权威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自主权,同时树立一定的规则。
(2)接纳孩子的敏感期。(陪同孩子扮演他想要的角色)
第三阶段 (3-6岁)
人发展特点:主动性VS内疚感
重要关系:家庭
成长主题:为自己做事是可以的吗?
教养关键词:好奇与兴趣(学会抱持,满足孩子创造性和幻想)
积极教育结果:主动性、自信心、目的
发展障碍:缺少主动性
第三阶段,儿童能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自觉和肌肉运动更加精确化,也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长大了要做什么)。
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的到大人的鼓励,提出的大量幼稚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的解答,他就会有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像等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致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德。有目的品质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具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因为有这种勇气,所以不会为失利、罪恶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学龄初期孩子的特点与教养关键点
3-6岁,孩子会逐渐形成一个真实的、区别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在心理、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
这个阶段,是孩子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的敏感期,“身份确认”“性别认同”“审美”“婚姻”等敏感问题会接踵而至。也是发掘并培养孩子天赋的关键阶段,有些孩子会出现“书写”、“绘画”、“数学逻辑”等把“学”变成“快乐”的敏感期。
“身份确认(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婚姻(我要和谁结婚)”、“审美(很在意自己的服饰)”
学龄初期科学教养的两个启示
(1)对孩子的好奇心保持接纳与耐心,善于引导与激发孩子的兴趣。
(2)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保护好孩子的发现和兴趣,顺势而为。
第四个阶段 学龄前(6-12岁)
发展特点:勤奋VS自卑
重要关系:学校
成长主题:我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教养关键词:试错与认可(鼓励和肯定,正面表达,有效沟通)
积极教养成果:成就感、能力
消极教养结果:失败感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一个阶段所学的最重要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这一阶段的对儿童勤奋鼓励来自于此阶段的社会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如果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有了“能力”的品质。“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是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美德,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父母和教师都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好理解水平,选择最合适有效的有利时机,正确地引导、启发、帮助儿童发展,这一时期要多关注陪伴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使孩子掌握学会各种技能,获得能力感。而不是过分严厉或放任不管,应避免儿童学习失败而带来的事事不如他人的自卑感,以增强孩子在为了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学龄期科学教养的启示
(1)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2)儿童需要机会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父母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3)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4)儿童勤奋与能力来自于外界的认可,学会认可孩子的所作所为,并允许孩子试错。
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
发展特点: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重要关系:同伴
成长主题:我是谁?我能成为谁?
教育关键词:尊重与信任(做还在的朋友)
积极教养:自我认同、进取、忠诚
消极教养:角色混乱、生活无目的
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性”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把它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懒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有效地忠于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尽管价值体系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案例可是特别重视本阶段,认为儿童到了核心加以综合,从而产生了自我同一性。这是一个重新整合了的新的个体的完形,包括着意识和潜意识两方面,既为先前各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寻求最终的解决,又要自觉地与成人青年期,生理上已趋成熟,人格的各方面需要重新加以整合。这时的青少年已能把先前各阶段的自居作用的同一性处于平等地位,在心理上积极准备着走向未来。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的教养有关
同一性扩散:冷漠、不关心的教养态度,否定子女的行为。
同一性延缓:允许孩子探索和尝试、鼓励孩子思考自居的人生,但未锁定目标。
同一性早闭:较强的操纵意识,避免子女表达不同观点。
同一性达成:鼓励孩子自主,在与孩子相处中,互相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共同进行探讨。
同一性扩散:冷漠、不关心的教养态度,否定子女的行为。
同一性延缓:允许孩子探索和尝试、鼓励孩子思考自居的人生,但未锁定目标。
同一性早闭:较强的操纵意识,避免子女表达不同观点。
同一性达成:鼓励孩子自主,在与孩子相处中,互相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共同进行探讨。
青春期科学教养的连个启示
(1)朋友式的陪伴:倾听、尊重、自由
(2)参与家庭大事:自主权、责任感、能力感
0-18岁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培养的关键:陪伴、鼓励、温柔而坚定的坚持。
关于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可以参考的有: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