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有一些东西是应当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这些东西好比是解释各种新的事实、现象的钥匙,或者形象地说,是思维的工具——所有这些都必须永远牢记;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和经常运用它们,使工具不至于生锈,不至于变成累赘的负担。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要把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事实、现象、定义、说明等,通过知识的运用,通过把它们用于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使它们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记忆里。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死记硬背。数学教师在开始教一条新的定理时,先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学生要解释(同时使用图画、直观教具)他们是怎样理解这条定理的。学生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定理就越容易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人文学科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照教科书死背,不允许复述背下来的东西。因为那样会束缚儿童的智力。为了防止机械记诵,教师在检查知识的时候,从来不提出那些要求学生照原样复述课文的问题。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学生应当动脑筋思考,进行对比和比较,做详细的解释。学生不是逐段逐节地学,而是深入思考地从各种来源(教科书、补充材料)中去获取知识。我们不是让学生进行千篇一律的单调的复述,而是让他们热烈地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手里拿着书进行争论,援引资料的出处来证明己的思想。其实,教师这样来提问题,让学生拿着书来答,要比合起书本回答困难得多。

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