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中,作者埃利斯认为,特定情形和特定人(A)并不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感受和行为(C),在这之间还有一个B,即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或某些人的看法,才会催生我们的行为。
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可以用这些词来描述: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通常这些感知、判断或想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让我们觉察不到。
比如有人说:“你刚才快把我气死了。”“事都是你挑起的,不要怪我!”其实,事情并不是真的这样。我们忽略了中间起作用的“B”,也就是我们的信条,我们的对事情的看法。
如果我们的信条是,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是别人的事,而我怎么做怎么反应是我的事,很多时候别人的说法和做法就不会激怒我们。
再比如,孩子在家里把牛奶打翻了,撒的到处都是。如果你的信念是:“孩子还小,手脚不灵活,打翻牛奶在所难免,他不是故意的。”那你肯定不会大声呵斥孩子,而是提醒他下次小心一些,并且会帮他一起收拾。
而如果你的信念是:“孩子就是笨手笨脚的,不上心,什么事都做不好,不给他点教训是不行了。”想想这个时候你又会如何行动呢?
当我们知道了我们在B处对某人、某事的思考方式真正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应对,我们就有了控制反应、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的潜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我们做出了什么反应,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能一味地去怪罪于别人。
无论是和家人相处,还是和朋友、同事,都是如此。所以,有时候错不在别人,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