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开春天气暖和的时候,我总是能被一种倔强而执拗的欲望攫取。
这欲望根植于打开衣柜遍寻不着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时的焦虑,也暗含着一种深刻的怀疑:去年的春天我到底穿什么了?
很明显,到了该添新衣的时候了。
万物复苏的季节,各路门店也纷纷挂出春款上新的牌子。折扣是没有的,价格一分不少,准备时刻收割一批像我这种怀疑自己去年春天在裸奔的人。但是买惯了打折的衣服,还是会不甘心的在去年的旧款里翻来翻去。希望能找到一件应付当下的衣服,好等到夏天春款打折时再买买买。
过年和家人去逛不打烊的商场。有人看上一条春款上新的喇叭裤,清淡的格纹和腰间的蝴蝶结腰带都能大致说明这是一条对温暖的天气急不可待的裤子,再配上一件精致的白衬衫和米色或者卡其色的风衣,就足以在吹面的杨柳风中昂首挺胸地走下去。
当然,价格是当仁不让的贵。
另有人说了,不急着买,到五六月降价了捡便宜岂不是更好?
话是一点没错呀,但是这份想要的心情就摆在这里了。硬生生捱到几个月之后,谁知道这裤子它还在不在?
一咬牙也就买了。
作为最早穿上是新装的仔,那心情和在旧款里扒拉的我自然是不同。
何况逛街嘛,刚需的不是衣服,而是买到衣服的喜悦之情。
奇葩说里有个问题是会不会刷爆信用卡买包。我本来以为我会不假思索的给出否定答案。不只是因为讨厌背债的负担,还因为我不相信我对什么包的热爱之情能让我冲破经济束缚的樊篱,甘愿在吃土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但仔细思量一下,我还是有冲动消费的潜质的。平时消费谨慎,货比三家,挑来挑去,轻易不将就,不就是怕买到了不合适,退也退不掉,穿也不想穿,放着还添堵嘛。如果能在瞬间就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这时的消费行为绝对是省时省力的模范标准,哪怕多花点钱也不算亏。
可是大多数时候,天性犹豫不决的我并不能准确的把握住这种机会,总觉得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一定会有更合适的,如果没有,不买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穿梭于纷纷上新了春装的服装店时最大的感受。打动我的那件衣服迟迟不出现,挂出来的好像都是我试也不愿意试的衣服。这里面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着暗暗的庆幸:没花钱就当省钱了吧。
直到下一次打开衣柜,重新陷入找不到衣服的焦虑。
我尝试在网络上寻找,试图在心里给穿上新装的自己构建一个画像。我希望呈现的风格是什么样?当我这样问的时候,立刻明白自已为什么没衣服穿了。
“想变得与以往的自己都不同。”
这声音总在我的目光锁定一件衣服时跳出来,而带着这样的期待去寻找,确实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因为到底想要什么不同,我也说不出来。
那应该是没尝试过的风格,但没尝试过,基本意味着不适合和不喜欢。要想在这之外找寻还未被发现的又不至于过分突兀的风格,实在是很难。
于是问题成功的被转化了,从想买一件衣服变成了想换一种风格。
这时的难,不是难在找不到打造理想风格的单品,而是难在我的寻觅范围扩大不了。
如果只是在家门口的商场里晃悠,按照之前的预算来买衣服,那我想要突破风格的可能性是极有限的。
要准备好信用卡,去往更大更远更高级的商场吗?
哦,算了吧。我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换个风格而已,只要知道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够了。就算不拥有也没什么所谓。
我把目光瞄准了几个租衣平台。下载了衣二三和托特衣橱的APP。两个都是包月收费,一个月大概500块,衣二三首月能便宜一些。但老实说这个价位还是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
更沮丧的是,要找到想穿的衣服依然很难。衣二三的轻奢品牌里倒是有几件喜欢的,但要么码数不全,要么需要预订,而且一次还只能订一件。
我想到了之前了解过的一个大牌租赁的小程序,易穿。他们提供的是按天收费的出租服务,7天起租。一天至少15块,需要付押金,押金也不便宜。今天发现他们也有了包月会员,比衣二三和托特衣橱便宜一点。而比起他们至少100块以上的次租服务来说,包月还是划算的。但是次租和包月的衣服不一样啊。而且即使包月一次也只能租两件衣服,72小时以上才可以换下一批。
但不得不说,易穿的衣服是最好看的。如果数量再多一些,或许能把次租的衣服也并进来,那我还是很愿意考虑一下的。
总之一番比较下来,我暂时放弃了放弃了租衣服穿的想法。至于换风格的尝试……我琢磨了一下,要不我还是去换个发型吧。新的一年,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