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来,我认为对我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就是参加工作最初,实习外派站柜卖货6个月这个阶段。每天和真实的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去挖掘他们的需求,让我对消费者的心理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这部分我觉得是很多现在从线下转线下的品牌很难理解的部分。
感触最深的第一点:人骨子里真的喜欢被赞美,即使是听起来很笨甚至很假的赞美。这应该是天性,没有人能在赞美下屹立不倒,如果想要迅速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赞美绝对是最好的利器。善于赞美,真的是一门功课,有时间可以细说。
也许是因为喜欢被赞美,所以人人都不喜欢被反驳,尤其不喜欢被直接反驳。这应该也是天性,没有人会在被直接反驳时感到愉悦,这种时候说得再有道理也无意义。如果和一个人意见不一样,不要直接说“不”,先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再说出自己的意见更有可能说服对方。这应该是任何沟通课里面都会提到的重要内容:先整理情绪。
第三点:人在交流客观信息时是理性的,会倾向于服从权威。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交流客观信息时,人们会接受逻辑自洽(注意是自洽而不是一定正确),貌似专业的说法,尤其是在自己的确不懂的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能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个金牌导购告诉我,即使你明知自己说的某个卖点口误了,也得斩钉截铁的说出口。这和人如果生病了,更倾向于去看医生,而不是求助于朋友是一样的。
第四点:人在交流主观感受时是非理性的,会做出冲动的行为。我被上的第一课就是一个金牌销售和一个金链子大哥,两款品牌和功能都差不多的手机,价格相差2000元,金牌销售并没有多介绍功能,就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这两款产品都差不多,就是这款比这款贵2000块,就看你差不差钱,功能都一样的。”金链子大哥二话不说,拍板贵2000块的那款,用行动告诉你“你哪只眼睛看我像缺钱的人?”我第一次见到“真有人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第五点:人愿意被引导,但不想自己被摆弄的很没有主见或无能。人愿意被引导的原因,是因为懒是天性,且能被人服务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愿意有人提供参考意见,而不是帮他做选择。很多销售人员被厌弃,都是因为急切的表现出推销的面孔,想要替消费者做选择。一些销售人员以貌取人或凭经验做判断,也是帮消费者做选择的一种体现,是非常业余的。销售人员最好的状态,是以朋友的身份和态度去给消费者安利适合他的好产品,提供参考的意见,甚至可以给出选项,但不要表现出要给消费者做主。
第六点:一线销售人员常常忽视价格是需求这一事实,但价格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刚需。不用谈及更多的其他功能,价格就已经稳稳地将消费者分了层级。对价格越敏感的消费者,对品牌越敏感,对质量越敏感,对硬件越敏感,但对时间成本、体验和服务相对不敏感,容易被赠品和促销驱动。但往往这类消费者虽然貌似短期内花了较少的钱,但长期来看,获得的综合收益却是更低的,因为较少的钱意味着产品成本的绝对值更低,其寿命和使用体验肯定也会更差,更换的频率和概率也会更高。
人在购物前一般会有一个大概的目标和预算,只有非常少部分的人有明确的目标,这目标是指买哪一个明确的产品。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产品不完全与他们一开始预想的相同,甚至截然不同。很多因素决定了消费者最终购买什么。
想做线下零售的人,真的都应该去站柜卖卖货;在做线下零售的人,应该永远和柜台保持不超过一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