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百鸟朝凤》,是“片方下跪”把它炒热。下跪该不该是文化的人姿态?引发很多人的讨论。如今看完电影,片中唢呐匠被时代逼到社会的边缘,不也是文化坚守者的悲哀和无奈吗?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关中两代唢呐匠对一个时代变迁的无力抗战。昔日里德高望重的唢呐,在岁月的年轮下,被碾压得体无完肤。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秦川无双镇上。庄户人家无论红白喜事,会尊重习俗请来唢呐匠演奏助兴,或是郑重地送逝者最后一程。
唢呐的曲目和演奏人数根据生者的品德而定,唢呐的庄重在于,它似乎成为丈量庄上人物功过的标杆。“四台”是为普通人家的规格,“八台”那是大户人家的主。而只有生前德高望重者才配得上唢呐匠,为其演奏难度最高的百鸟朝凤曲目相送。中国人对死亡天生的仪式感和敬畏,让唢呐匠的存在备受尊重。
然而,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下,唢呐的没落就像日落西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人们开始用洋乐替代的喧闹来替代唢呐的庄重。唢呐匠们迫于生计,丢盔弃甲。只有焦三爷和徒弟游天鸣在这灭顶般的大石磨下,依旧挺直了身板,坚守着,对抗着。
02
影片的每一帧都充斥着无力的悲伤,我无法明白这悲伤源头,可能是知道它注定是一个悲剧,而主人公所有的努力和坚守,只会衬托出结局的残酷。所以,悲伤才会躲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个人物的眼眸里,挥之不去。
在同门师兄弟中,游天鸣天分不算高,却得到师傅的毕生所学。焦三爷曾问天鸣,知道当初为何收他为徒?是因为天鸣,在父亲不慎跌倒时流的那滴眼泪。是善良和正直打动了焦三爷。
从焦三爷选人的标准也足以看出,唢呐匠对品德的重视。只是,一个重情重义,眼中只有品德信念的人,是难以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所接纳。
当曾经在太师椅上德高望重的唢呐匠,沦落为被市井流氓谩骂,那些曾被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唢呐,被踩碎在地。所有的坚守在瞬间崩塌。
大势已去。入门的誓言还历历在目,而唢呐声却在朴实的黄土上戛然而止。
03
在焦三爷病危时,他让天鸣把家中的老牛拉到集市上买了。当天鸣说把钱给他治病时,三爷一声长叹,我已经是旱枯苗,再多的水也就救不回了。他执意让天鸣重新置买唢呐,重新吹响那穿透多少历史轮回的声音。
只是,三爷作为唢呐的灵魂,油尽终将灯枯。此时的唢呐,不也像那一根被时代的急躁,炙烤得失掉水分的旱枯苗,难以回天。
焦三爷反复叮嘱天鸣,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他对天鸣的叮嘱,天鸣必定照做,而那样的时代趋势下,天鸣继续“负隅顽抗”,其结果必定是直逼社会边缘,最终潦倒不堪。
敬佩他们坚守信念而活,却不明白为何靠信念而活的人,最终要被生活逼进死角。是时代的过错,还是人生在世,我们都是要去迎合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否为了能好地生存着,人总会无可避免地变得唯唯诺诺?这些都是我所迷茫和痛心的!
焦三爷一生为人演奏无数次,临死前希望弟子送终奏一回四台,然而他的门下弟子为了生计,纷纷进城打工,二弟子在工厂被截断手指,三弟子在石场得了肺病,都已无法演奏。曾经响彻秦川的唢呐声早淹没在唝唝唝的机械声,人也是。
临了,只有游天鸣一人在他坟前为他吹响唢呐,送亡者最后一程。故人已逝,唢呐仅剩一人。
故事,在天鸣那滴眼泪开始。最终,也在天鸣,在焦三爷坟前落下的眼泪中结束。一个属于唢呐匠的时代,也就此完结。
04
唢呐匠的消逝,只是无数个铁面无私的时代,对文化无情淘汰的一个小缩影。这让我想起了《一代宗师》中宫二说的一番话:武学千年,消逝的武功不计千种,又岂止我宫家三十六手。宫二这话虽说得坦然,内心的悲凉和遗憾旁人难以领会。
那些被视为比生命更重的东西,穷尽一生来守候的东西,最终在时代洗刷下,消逝殆尽。文化流逝,本来就是平常不过事,这跟人会死,会化做黄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回归到个人,当对一种东西的坚守融入生命,那无论最终是成是败,那人生有也会过得充实些。
或许,我们无法与一个时代的趋势去做对抗,也无法超然于时代下对一个人的界定,人总是难以去排脱一个时代的裹挟。就像三十岁就成剩女的观念,不也和古代的贞节牌坊一样荒诞吗?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人可以做的是,遵照自己的信念去活着。
每个坚守心中信念的人都是值得敬佩。如果做不到扬名立万,那至少活得有些信念。如果是梦想,那会更加奢侈而稀缺了些。但是,这东西特么还是得有!
做人总要坚信些什么吧,不然活着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