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真理,切实扎根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仁爱真心,自在涵泳于待人处事艺术化的情境中。”
“志于道”,主动追求真理。“志”就是“心之所主”。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会乱跑的,学问就是求其放心,要把心抓回来,不能偏离。人一旦有了这个“志”,有些事情你就不屑做了,会觉得不值得浪费时间。孟子讲“士尚志”。一个知识分子崇尚的是心中有主见,有自己认定该坚持的大原则,不然就容易随波逐流。
“据于德”,立身行事要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把道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就叫德。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和发展基础的平台,说白了,就是实际的善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名的“三不朽”。乾卦讲“天道”,坤卦讲“地德”,由道很自然地发展到德,是最基本的架构。由想法到实践,由真理落实到人间世的行事。
“依于仁”,人生要凭借本来就具足的善。即每个人的核心的创造力,以及人跟人之间互动时那种充满温情的关系。
“游于艺”,进德修业到了近乎艺术的化境。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境界。
“游于艺”是一个归总,它要求我们,不管是处理我们的个人生活,还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以及建功立业、追求学问,等等,最后都希望能达到“游于艺”的境界。“游于艺”是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基础上,有了很强的根本性准备之后生命的自然表现。抵达这种境界的人,待人处事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这才是“艺”的境界。孔子曾评价其大弟子冉求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像冉求这种做事已经灵活到贯通六艺境界的人,从政对他有什么困难呢?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我们现在要求人,理想中的人,叫德才兼备,两条。孔子讲的呢,是道、德、仁、才兼备,四条。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今天学习了孔子理想中的人才。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