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到曾国藩的读书课,今天一起来看看下篇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里是用古历法天干地支计日,奇位属阳刚,是单日
乙丁己辛癸,居偶位,属阴柔,故称柔日,也就是双日
单日读经书,双日读史书,这就是基本学习日程
当然,这里经书与史书是一个模糊归纳
这里曾的学习,必读的四书五经以外,还有一些不得不读,要认真读反复读的书
以《史记》《汉书》《庄子》与《韩愈全集》最为重要。
之前提到归有光和王安石等人散文随笔他也有深入专研
这里的韩愈有时候就如他写东西的“工具书”
写文章,写奏折时,他常翻看韩愈,直到找到写感
还有四种必读书。先说《资治通鉴》《文选》与《古文辞类纂》
国藩自己编选的《十八家诗钞》。从曹植到元好问,从魏晋到金朝,国藩选了十八位大诗人的六千余首诗
这块的学习,属于他独家且私人的
除了必读书,还有其他选读的
但在今天依然有不少这样那样的推荐书单,带着读者到处跑
曾国藩在奠基性的学习积累之后,然后开始把阅读范围划分为四类,这段时间长达八年,这之后才到对于读什么书,如何治学,算是略知门径。
这里有个难点:大多数人读了一辈子书也不知道到底学问是怎么回事,学术是怎么回事
这里不少源于曾自己本身的实践和觉知
这里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适不适合,也就是曾通过这样的实践,做到了:困知勉行,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孔子之门有四科,叫作德行、政事、文学与言语。对国藩影响很大的桐城派,则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
曾根结合了桐城派三种功夫与孔门四科,列出史上特别重要的三十四个人,以为读书治事的典范
/首列文王、周公、孔子与孟子,所谓“文周孔孟之圣”, “不可以方体论”——即不能仅以一个或几个维度来评判他们。他们是集大成者,特别厉害
左庄班马之才,则高出他人一头
/
除以上八人外,另外的二十六人则以义理、辞章与考据来分类。
义理,包括孔门里的德行和政事。德行与政事兼备的有诸葛亮、陆贽、范仲淹与司马光,都是国史上重要的政治家
辞章,是孔门的言语科,也就是后世所讲的文学
也就是唐宋八大家,这一点在今天我们任然在沿用
考据,则是孔门四科里的文学,与历史有关,与制度有关,更与经济(经世济民,非今日所云经济)有关
许慎,郑玄二人皆我为重要汉学家,然后是杜佑与马端临,顾炎武,同时代人姚鼐,是桐城派古文运动的发起人。王念孙、引之父子,是著名的小学家。
钱穆对这一门的人选,极其称道:在经学之外扩开了史学,在校勘训诂之外又辟出了典章制度,把考据的范围扩大了
以上的遴选同样尤其难得,他选的人除了是导师,还有是其实践的一个参考
这段时间在思考不同时期经历的困惑,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导师制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长辈答疑解惑,关于学业,关于生活,关于人际,还有无尽的好奇
这些,我和不少人聊过,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关于导师,再多说一点,今天不少人都有主动寻找导师,通过咨询,选课,职场,行业等方式
有些人将其演化为智囊团的形式
当然对我们个体来说,找一人或几人作为学习,生活,职场的导师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再简单捋一捋吧,曾曾想做文艺青年,也有志于学的想法,最终没能成为学者
第一,他的少年时代,读书的环境不是很好,所读主要是教科书与教辅材料,用来应付考试,而一定程度的博览几乎是成为学者的先决条件。
第二,中年之后,他创建湘军,日事戎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认真读书。
第三,个人兴趣偏于文学,而不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