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先生接到消息,家里亲人去世了,要立即前往送行。很是让人感慨命运的不测,人生的无常。我收起自己的情绪,替他收拾出行物品。
2008年的时候,我亲身经历了爷爷的葬礼,我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了,我在仪式上做了简短的发言,表达了对爷爷的感情。此刻,往事浮上心头,也勾起了对已经去世的姥姥姥爷的怀念。
同时,也想到我的父母,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在身体上越来越依赖我,而他们也永远是我的精神依靠,父母安在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我想先生对他父母的情感也是这样的,所以我选择去看见。
原本我们还因为之前信息不对称的沟通中,产生了误会和不愉快,我在情绪当中,有些出不来。但是想想这样的做法等于是把自己放到无限大而对其他一切的存在选择性忽视,这是很没有智慧的一种做法,是为自己制造苦的源头。所以我选择暂时当下自己,主动看见已经发生的事实,看见丈夫必须参与其中,看见他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
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也应该就是这样的吧。节奏统一的时候,我们同甘共苦,节奏互补的时候,我们相互依靠。
在我的生长环境中,亲戚不多,有来往的亲戚,更不多。有限的交往,没能让我编织起亲情交织的网,我似乎离他们都很遥远。以至于成年后,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家的亲戚间关系那么密切,感情那么交织。像我这样独来独往的也挺好啊,一提亲人之间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传递的到底是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读到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的这样一段。:
“……而要紧尚不在援助之有无,要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
这段优美的文字将亲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形容的淋漓尽致。
希望丈夫的前往,能让他的亲人“悲而不伤”;
希望在我和先生的父母的有生之年里,多一些“其喜弥扬”。
此谓亲人,深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