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旅程,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在第四次打开《邻家的百万富翁》将其阅读完毕,最让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作者是一位哲学博士,看来哲学可以解释很多。文中不时的穿插一些示例,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调研报告可以被普罗大众阅读。
这本书用了一个比较容易勾起好奇心的一个标题,引导人们去阅读,因为人人都好奇别人的生活,尤其是自己可能得不到却又十分想到的生活,因此作者从这个方向向窥探的人拉开序幕。
如何甄别一个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不禁让我觉得作者调查的将会面对一个极其难分辨的课题,在第一章里,作者就给我们展现了常人难以理解,不屑对这些穿着一般,坐着二手车,没有名贵珠宝傍身的人的评价,甚至还会从名字上去判断是否是富人,仿佛高端奢华这就是给他们的标签,我们常常会给某一类特定的人打上标签,例如医生——白大褂,厨子——油烟味,最后落到如何定义“富”——净资产。多么巧妙的设计,因为净资产才是这个人背后真正的财富的物资表现。然后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富的状态,作者想到用一个预期净资产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和自己实际净资产情况横向进行比较,再通过一个四分位法,去判断自己处于高手还是懒惰鬼。
作者从血统乃至移民上分析可以看出,财富是流动的,流动方式与性格有关、与家庭有关。崇尚节俭是一个人开始向财富迈步的第一步,这个与很多普通人的想法就是背离的,因为一般人觉得有钱的就该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恨不得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转,这样才能向某些人展示自己的成功,多可笑啊,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如果不认可还要继续将自己的炫耀资本往别人眼前送。所以富翁是懂得收起锋芒的一类人,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员工觉得被压榨的太多。
本书给我们展现的都是普通的百万富翁,他们没有多么伟大的投资,一切都源于最开始的节俭,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是能够做到的人却不多,因为在这个社会是鼓励消费的社会,宣扬消费拉动经济,于是开始过度消费,这也是当下银行赚钱的原因,让年轻人花掉当下的钱,然后用未来的钱去还债,殊不知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出售自己原本可以富裕的生活,只不过用及时行乐的假象掩盖了。为何总会有人情不自禁去花掉自己富裕的生活呢?因为放不下,是的,放不下和周围的人去攀比的心,想要更好地住所,想要更好地衣服,想要更好的轿车,真真是“要想人前显贵,必然背后受罪”。往往是用高成本维持自己窘迫的生活,导致入不敷出,成为一名高收入的资产的弱者。这也就引出下一个话题:是否有自己的计划。
是否有计划好像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工程要有计划,工作要有计划,企业发展要有计划,甚至打仗都会制定个诺曼底登陆计划。所以制定清晰的计划就像是向富裕前进的地图一样,当然更要执行计划,而不是头脑发热的三分钟热度。自己是否清楚自己花在衣食住行上的资产呢?我的划线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一年的穿着不超过自己一个月工资就行,吃饭却根据自己喜好,没胃口了一个煎饼,心情好了就是寿司三文鱼。但是从没有细算过自己到底有多少是吃掉了。万幸的是自己对吃仅限于偶尔的过嘴瘾。
给自己的制定计划后就是如何去执行了,很多人之所以执行不下去是因为诱惑太多,苹果出新机了,轿车升级了,该去欧洲学上层社会生活了,都会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欲望,欲望膨胀没完没了,可能会吞噬自己的生活,乃至破产。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好像是苦行僧,延时享受。但是肆意的放纵却是将自己一步步拖入穷苦的陷阱。因此制定的计划需要经过细致的验证,时常的修正,你花费多少时间去做的计划,它就会发挥多大的作用。
书中不断地出现低级财富积累者的种种行为:过度消费,囤积不必要的消费品,几乎没有投资观念。正是这些惹人喜欢的花瓶让人们一步步的靠近穷困的国度。那么想富有的话该怎么做?逆向思维:很简单也很麻烦,那就是摧毁原来铺张浪费、视钱财如粪土的价值观,构筑一个新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财富增产的方法,并习得降低自己交税的部分。是的,我承认税收是人人都应当进行的义务,但是合理的减少自己税务也应当纳入增加自己财富的一个路径,例如让财富自己增加价值。
书的后半部分在讨论如何延续自己的财富大厦,避免其不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大厦倾倒。父母为儿女设计长远时,常常会犯一些错误,是的子女更加依赖这个经济来源,也顺便讲解了其成因和避免的方法。还顺便提供了一些有前景得到工作。
通过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真的富人,他们很可能就是你,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人,是一群不在乎外界对富翁定义的,不最求最新最好最靓的人,他们有很强的的执行能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投资理念,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财富大厦的建立,而不是电视里面的那些喝着波多尔葡萄酒,抽着古巴雪茄,开着最新的轿车在第五大道飞驰的人。原来富人和我们臆想的真的不一样。
他们能拿走你的企业,但是他们拿不走你的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