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有关于“幸存者偏差”的讨论,可见对于“幸存者偏差”的认识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二战”期间关于飞机弹痕的问题,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的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
解释“幸存者偏差”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不能忽略了失败的案例,那些致命性错误一旦犯了,就没有挽救的可能了。
前几天读到一则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而且有鲜明的成败对照。
故事发生了100多年前的1911年年底,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后面的大航海时代,这个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未知地带都被探索遍了,还剩下最后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南极点。
这个时候有两支探险队,一支是来自挪威由阿蒙森率领的,一支是来自英国由斯科特率领的,都在南纬82度开始,前往南纬90度,差不多同时出发。
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一样,要完成的任务一样,不同的是两支不一样的探险队。
我做了一个表格,将两支探险队的主要情况列了一下:
从表格上,很清楚地看到了,阿蒙森队是胜利者,而斯科特队不仅晚一个月后到,还全员葬送了性命。
1、物资一定要有余量
风险越高的事情充满了越多的不确定性,斯科特的队员们如果过程中不犯任何错误,一吨物资确实刚好够。但是前提是你在2200多公里的路程中,不知道地形、不知道天气的情况下,你不能犯任何错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遇到压力、困难,就不可避免动作走形,出现万一的可能性极大。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要做足准备,客观条件可以做到的保证一定要做到,而斯科特队1吨物资的准备在我看来多少带有侥幸心理。
2、日日不断,才能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阿蒙森的团队不管天气好坏,都坚持每天大概30公里的进程,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我觉得这是他们团队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则。
在这样极限环境当中,你不但要做到最好,还要持续做到最好,你就不能太努力,太用力,一旦出汗可能就面临着生死考验。
另外,保持每天固定的进程有助于保持稳定的战斗力,这是一场持久战,任何的激进或者松懈都会让队员们在情绪、意志力出现不稳定状态,这是最要命的。
重要的不是一时做得最好,而是持续做到最好、保持稳定的坚持和耐力。
3、复杂环境下使用的工具一定要简单
狗跟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出汗”。阿蒙森之所以选择了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拉雪撬,是因为在做准备的过程中,他跑去北极和爱斯基摩人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爱斯基摩人怎么在冰天雪地存活,包括如何用冰天雪地里最好的工具——狗拉雪撬。
看似马比狗更壮、更强悍,但马一累就会出汗,一出汗就冻住了,而且马虽然更强大,但需要消耗的物资也相应要更多。
后来斯科特的团队沦落到人拉着雪撬走,人又会出汗,越来越糟糕。
4、错误引起的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可控
斯科特团队因为晚到了,1月18日到达,1月16日当队员们发现挪威国旗的时候,对他们是极为沉重的精神打击,有好几名队员精神几乎要垮掉了。
然后,又因为错过了到达南极的最佳时间点,在南半球12月、1月是夏天,过后就是秋冬季节,气温越来越低,所以在返程的途中天气越来越差,不断有人掉队,最后无一人生还,只有队长斯科特和另外两个人第二年才被发现冻僵在离他们最后一个储备装备点大概10英里的地方。
斯科特团队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斯科特日记》,在返程途中,一直在不断地记日记,直到写不了字。尽管队员们也在互相支撑和鼓励,但情况一天天恶化,指甲冻掉,口粮告急,直到日记也写不了了。
8个月后,当搜索队找到他们账篷和遗体,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公斤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我们在这里向他们致敬,临死仍然没有丢下科学,仍然在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对悲情英雄的致敬实际上也是一种安慰,就像一些失败者安慰自己精神可贵一样。我记得去年有一篇讲摩拜的文章,说“创业失败了就当作公益”这样的鸡汤文很讨人喜欢,还一度刷屏。可是冷静想一下,当作公益真那么好吗?再好的公益都只是看上去很好,远没有成功的商业带来的价值大。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总会对悲情者抱以好感,可那不是你要的,你要做的是做一名胜利者。
《孙子兵法》里说要“胜中求战”而不是“战中求胜”,企望在“战”中能够遇到有利于你的机会就是侥幸心理,昨天看到一句话“用正确的方法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要远远好于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一个胜利的结果。”有时候还会因为侥幸成了,不断会掩盖掉错误,还让你会继续沿用这套做事思维,在未来犯更大的错。
真正的胜利者一定都是“胜中求战”的,有了胜的把握才出战。所以说,真正的战争,“战”只是最后那临门一脚,战前的准备工作才是重中之重。就像我说找工作一样,面试只是最后一环,而之前的职业定位、工作技能、简历制作、职位分析,面试准备等才是求职的重中之重。能否面试上如果是因为面试官心情好,又看你长得帅,这是侥幸,前面的工作做到位才能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