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认亲”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的桥段,被用来判断两人的关系是骨肉至亲还是陌路人。不过,这个方法当真能准确无误地鉴定亲子关系吗?
古代所用的“滴血认亲”是一种合血的方法。所谓合血就是把血液合在一起,大约是在明代开始出现的。查验的双方将血滴入器皿中,然后观察是否发生凝聚,如果融为一体,就说明双方存在亲属关系。事实上这种方法局限性颇大,而且得到的鉴定结果也充满了偶然性,常常会发生“即便拥有亲子关系,血液也不一定能融合,反倒是没有亲子关系的,也有可能出现血液融合”的情况。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事实上,当我们把几种血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沉淀,主要取决于是否是相同类型的抗原抗体进行了结合。如果是同血型的血,就可以发生“融合”,但不能把血型相同跟亲生证明画上等号。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型是ABO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划分的依据是血红细胞表面的ABH抗原类型。对于某一种确定血型的血,在红细胞膜上就会有相应的抗原,但在血清中的抗体就是不同类型的。例如A型血的含义是在红细胞膜上只有A抗原,而在血清当中含有的是B抗体;依此类推,B型血的含义是在红细胞膜上只有B抗原,而在血清当中含有的是A抗体;那么AB型血就是同时有A、B两种抗原,而血清中没有A、B抗体;对于O型血,它的红细胞膜上没有A和B抗原,但在血清中同时有A、B抗体。
当相同类型的抗原和抗体相遇,可以发生结合,因此,以A型血和B型血为例,如果它们滴到了一起,A型血红细胞膜上的A抗原就能够与B型血中的A抗体进行结合而沉淀下来。
反之亦然。红细胞由于重量增加而沉积下来,会产生很多沉淀颗粒。不同血型相混之后会发生沉淀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另外,在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镜头是把血液直接滴入清水中,实际上这样会导致红细胞的细胞膜破裂,没有办法与抗体进行大量结合,因此,即便产生沉淀,可能肉眼都没有办法发现。
另外,还有一种滴骨法,起源更早。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曾用滴骨法来检验玉娘亲生父亲的骸骨。玉娘刺破手指,指血很快渗入骸骨中,确认玉娘与死者有血缘关系。同样,这种鉴定方法也没有科学依据。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滴血是否渗入取决于骨质密度。如果血液滴在骨骼坚硬光滑的地方,就不会发生渗入的情况;如果滴入的位置在骨质疏松处或被腐蚀的骨骼上,那么就有可能被吸收进去,甚至连猫、狗的血液也都可能渗入。
因此,不管是滴血认亲还是滴骨法,都无法准确完成亲子鉴定。即便血型相同,也不能自动证明就是亲生的,还需要其他线索依据。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人再使用这种不可靠的方法,只有DNA鉴定才是准确认定血缘关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