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作者:万维钢
Day1
总序+目录+引言
本书写给那些不满足做一个“工具人”,期望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刻意练习——应对掌握一项或者某个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对应需求
第二部分应对复杂问题,解决深度和光度的矛盾
第三部分创造性——了解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第四部分学习策略——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第五部分学习和研究的几种工具
第六部分学习的“无为境界”
金句:学习是一件让人充满掌控感的事,你可以做到日日精进,你会感到快乐。
Day 2
Page006-046/385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伪命题,它过于强调训练的时间而忽视其他。
真正的关键不是训练的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即“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的四个核心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针对性的模块,对每个模块进行重复训练
3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随时得到有效反馈。
4练习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成三个套嵌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 舒适区——我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 恐慌区——我们暂时无法掌握的技能
中间部分 学习区——最适合我们学习
有效的训练必须在学习区进行,且必须有针对性。
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套路,是人脑中的硬件,是长在脑子里的
它是大脑中神经元被反复激发的结果,当然髓鞘在这当中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因此,必须进行大量有高度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而这种训练必须得到及时反馈(immediate feedback),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及时反馈。所以学徒制才是最好的培养人才的机制,它能提供及时反馈。
个人感悟:
1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神经结构都不一样?
2到底是先天基因重要还是后天的环境重要?
金句:
1在舒适区做事,叫做生活;在学习区做事,叫做练习
2持续进步的关键是持续的在学习区做事。
3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Day3
Page047-089/385
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搅的环境中单独学习。
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一个领域里苦练。
对于刻意练习的补充——练习什么时候最有效
1、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
2、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可测,练习的作用越大,环境越不可控、不可预测,练习的作用越小。
3、练习其实就是练习套路。
个人感悟
刻意练习和心流的某些方面相似,也有冲突。
奖励机制的作用很有限
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并不是说家庭没用,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
金句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需要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学习,你就不是在刻意练习。
有一个理论说,观众在看纪录片的时候疲劳周期只有8分钟
教育的目的应该本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在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西塞罗
Day4
Page090-120/385
最高学习效率比=15.87%
知识公式 喜欢=熟悉+意外
最好的学习公式 旧知识:新知识=85%:15%
正确的学习风格只有一种
寓教于乐没有意义——刻意练习需要重复,重复的东西都不好玩
学生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可能会分享受学习过程,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享受学习不等于高效学习。
有效的学习的方法
1、学习要有时间间隔,不要搞突击学习
2、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3、经常参加测试——及时反馈
4、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提高学习最简单的心法——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勤奋学习什么都可以学会。
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相信天赋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擅长什么就该学什么,不擅长的怎么学都没用,这种思维模式是提升的大敌。
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1、存储强度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
2、没有复习提取强度会随着时间减弱
3、提取强度越用越强,每提取记忆一次,提取强度就会增强,存储强度也会增强
4、考试是最好的复习
5、提取强度越难,对两个强度值都有提升。
反脆弱式学习法
人应该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在一定范围内,人体是反脆弱的,这是进化带来的一种本能。
多样的环境会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这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主动增加不确定性——读一些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些与自己业务无关的的是,很容易带来惊喜。
个人感悟
这部分对于自我提升、教育子女和教育领域从业者都非常有帮助,慢慢的干货,可操作性非常强。
表扬过程而非结果。
金句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很相似,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Day5
Page121-171
1、Liberal arts通常被理解为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作者认为准确的准确的表达为自由技艺。
而自由技艺古已有之,罗马为统治者七艺(包括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中国孔子概括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现在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文学科(humannities),它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
2、自由技艺包含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个人风格的沟通交流能力。作者
3、未来的趋势是,机器越厉害,只会机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价,自由技艺就越值钱。
4、作者列举了三个“跨界打劫者”成功案例——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IBM的社会学家和投资界的哲学家(文理跨界、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均有涉猎)
5、二战后世界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至1985年到达顶点。2007互联网出现后,专才的稀缺性进一步降低,世界需要的是通才或者是多面手。
金句
1、流行文化通常吸引人们去渴望某种生活,而真正的艺术,却能让人们质疑那种生活。
2、年轻人应该多讲讲“刻意练习”;出来混就要想想“功夫在诗外”。
Day6
Page174-204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一个外部信息进入,大脑立刻给信息一个定位,专注思考,快速处理。集中思维是套路,需要专注,服务于刻意练习。它的弊端是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即思维定势。
发散思维——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链接的过程。学习新技能不但会出现平台期,还会有一段倒退(这符合吴军提出的J曲线理论)
短期记忆(short time working memory)类似于内存,同时能够处理四个左右的事情,负责记忆、逻辑推理和创造性相关的事情。它与智商有关,很难通过练习提升。
长期记忆(long time working memory)类似于硬盘,储存知识与技能。
学习就是把大脑中短期记忆的内容经过强化吸收,写入长期记忆的过程。
创新就是把大脑中长期记忆的内容调出来,在短期记忆里与新信息相配合的过程。
把大脑当做工具主动切换两种思维模式。
”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沉淀“——张益唐
集中思维,就是此时此刻在短期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
发散思维,就是建立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通道
创新是想法的连接(这部分可以借鉴吴军老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