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混合板块和冒险故事教学初探
- 作者:渭北春树(Joshua)
- 期数:总第35期
- 发布:2016年09月25日
-
标签:
二年级
语文版块
形线画
冒险故事
教学总结
-
关键词:
冒险故事
,主课本设计
,混合板块教学
-
摘要:
针对二年级第一个混合板块(语文+形线画)的教学心得,并对冒险故事的教学尝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针对刚刚结束的“冒险故事+形线画板块”,我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思考,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研讨。
学期的第一个板块,考虑到孩子的意识发展状态,同时清理和调整假期带来的影响,所以我第一次采用了混合主题板块的教学:语文+形线画板块(4周)。
为什么要进行混合板块的教学?
这个学期较长,基本上有20个教学周(除去国庆假)。按照每个板块4周的方式,可以安排5个板块的教学。(复习的话一周就够了)。那么按照数学2个板块,语文2个板块之外,多出来1个板块的时间。那么开学初第一个板块:考虑到孩子需要调整假期带来的影响,安排数学效果有折扣不合适;单独安排语文或形线画又过于奢侈。所以安排一个语文和形线画的混合板块。
为什么要选择语文和形线画主题的混合?
选择语文的原因有三:
- (1)母语教学,本来就是大海里养鱼,丰俭由人的。不会受到开学调谐的太大影响,对孩子来说,tune-in的过程也比较友好;(易行性)
- (2)按照上下学期语文各安排寓言(寓言/成语/声律启蒙)和圣人(东西方各一)板块之外,确实有一个可以来做冒险故事的主题。从以往其他各期的教学实践来看,他们都有冒险故事的板块。(可行性)
- (3)从一年级下就铺垫的《大自然童话:尖尖山历险记》故事,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主课本绘本,但是还没有做完。正好利用这个板块继续推进这个工作。(效益考虑)
而形线画则对于清理假期情绪非常有好处,也能通过“非智性”的方式发展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意志力、清醒的思考、精细动作控制力、审美、抗挫力和自我修正的灵活性都有好处。通过形线画的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孩子的意识状态、基础感官、偏侧化阶段、空间感、平衡能力等情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从而支持孩子。
具体怎么进行混合板块的教学实践?
第一周我自己也在找节奏,尝试了主课中的交替进行两个内容。感觉不好,主课的天然延续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孩子通过重复和遗忘深化感受。所以从第二周开始就采用了:语文为主(主课进行),形线画为辅(基本每天进行)的方式。
在每天的主课中进行语文教学,在每日的练习或游戏课中来体验形线画。包括运动、身体和练习。
混合板块的教学的经验和得失?
混合板块的教学在有些情况下主要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
在同一时间段安排好两个板块主题的教学,并让孩子们都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是有挺大挑战的。特别是当两个板块主题的内容关联和呼应关系不那么强烈时。
目前采用的主副两条线的教学方式(主课一条,每日练习一条),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可行的,效果可以接受。
如果两个板块的内容有所关联和呼应,在精心设计下,混合板块的教学也有可能发挥出1+1>2的作用来。
四、关于冒险故事的教学探索
以下观点是板块总结时的一点体悟,仅供参考。
冒险主题板块是必须的吗?
孩子们在一年级末和二年级初,已经对学校环境、班级、教学节奏、老师同学都十分适应和熟悉。并且随着年龄和课程学习带来的内在能力感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他们开始有些内在的需求(impulse)想去冒险和探索,在令人兴奋过程中体验那种紧张感(收缩)和成就感(扩张)交替的感觉,这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所以,具有此类历险的成长故事可以很好的呼应、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这也是设置冒险故事板块的初衷。当然各校和班级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独立的板块来进行。简单说就是此类故事有其必要性,但是否有板块要看可行性和成本分析。
如何选择主课的冒险故事?
正如前面所说的,此类故事的内核是“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包括形式是“冒险(寻找,并经历困难,挑战后获得成长)”。此类故事在主人公出发时都有很清晰的目的。例如尖尖鼠要去爬尖尖山,从而获得“长大独立”(《大自然童话》);尼尔斯因为调皮被精灵变小,而要去找到方法恢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爱尔兰王子则因为输了赌博而踏上征程(《爱尔兰王子》);诺曼则是心血来潮要去找到溪水源头(《小矮人诺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都是“儿童版的寻找圣杯的故事”。
那么在这些特质都具备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主课的冒险故事呢?个人认为还需要考虑以下的要素:
- 教师偏好;主班老师和故事的内在链接非常重要。教育都是发生在链接之上的:和孩子的链接关系,和教学内容(学科)的连接关系。
- 成本考虑;引入一个故事,还要看它的篇幅、教学难度,时间成本,后续深挖效益的可能性。在相同的时间成本下,如果故事涉及内容越能多方位的体验,越能为后续学习多角度的铺垫,那自然就是效益更好的。
- 文化语境;虽然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宇宙人,谈不上文化。但事实上,故事的叙事方式、物品、词语典故、背景交代都不可避免的会有文化的底色。这些隐含的东西同样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自然环境;故事发生的自然和地理环境虽然还不会显式的发挥作用,但无论是故事涉及到的地理地貌,植物动物,如果和孩子所在的区域相合,无疑会更深程度建立孩子与故事的链接。
- 氛围基调;二年级的孩子还是一个圆,所以故事中不应该包含太多愁善感的情绪化的东西,而是保持饶有兴趣,轻松欢快的叙事基调。故事内容虽然包括困难和挑战,但它们不会变成苦难和恐怖,故事会有明暗的情节交替,但整体应该是明快的亮色调。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选择了岩村和朗的《大自然童话》作为的主课故事。
-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典型的“成长+冒险”的品质,而且是一个“大自然”+“童话”,兼顾了自然故事和童话式叙事的基调。
- 无论是涉及的事物(植物、动物、矿物),还是自然生态、气候地貌,都是东亚典型的,孩子可以在日常中观察和体验。
- 故事的叙事方式简单直接,情节展开,角色的思考模式、行为和言语都具有东亚文化的特点,我很喜欢。
- 再加上文笔优美,描写非常贴近儿童,整个故事都是有张有弛、轻快明亮、幽默有趣的亮色调。
- 但仅仅靠以上几条,还不足以让我选择它,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事半功倍,成本划算!
虽然这是一个八本书的系列故事(对一二年级来说算是鸿篇巨制了),但好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已经作为滋养故事给孩子们讲过,而且在一年级的最后一个板块,我们还将其改编为《尖尖山历险记》完成了一个20多页的绘本主课本(但只是第一本)。孩子们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链接深厚。无论是家长还是我都能日常中不时听到孩子提到或运用其中的内容。
综上所述,有了这样的选择。
具体是如何实践的?
1. 虚拟和现实的对比双线进行;
因为主课故事《尖尖山历险记》(改编后的《大自然童话》)之前已经作为滋养故事讲过,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只需要在教学中会在每天主课工作前做简单的回顾。这样就“省出了”主课的故事时间。
主课的故事时间怎么安排?既不会喧宾夺主,冲淡主课故事的基调,又能很好的从内呼应主课的成长主题?经过再三考虑,我选择了古田足日的《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7,8岁的一二年级小学生的日常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内容切近,题材熟悉。故事的主线比较简单(寻找紫色风铃花),描述平实,不太戏剧化,不用担心喧宾夺主。里面所有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和孩子们当下十分贴近,非常容易得到孩子的共鸣。
虽说一开始还有些担心这样的双线索安排是否合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非常好。不仅这个故事大受欢迎(每次都非常期待,非常专注的聆听,跟着故事情节的讲述可以感受到教室里的那种张力),而且完全没有影响和冲淡“尖尖鼠”的风头。反而相得益彰,孩子似乎更能理解尖尖鼠所要找到的“长大独立”的内涵是什么了(坚强起来,没有哭了,敢走过去不敢走的路了,敢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了)。在平时也会有孩子说:“我是小川正也”;“某某像真理子。”还会有孩子学着故事里的秋代,用头顶我的肚皮。
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就有了一虚(虚拟、童话式的《尖尖山历险记》)一实(现实、日常式的《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两条线索来并行推进。实现了童话和现实两个空间的成长与冒险的体验,这本身也是一种“两极(polarities)”和“对比(contrast)”
2. 艺术性和多样性的主课本;
在主课教学和主课本呈现上,刻意突出“艺术性”、“多样化”和“每天一点新东西”的思路探索。
通过课堂上的故事讲述、黑板画、蜡块画、蜂蜡和剪贴活动,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渗透到了孩子内在,无论是孩子在学校的自由绘画,还是回家以后的玩耍和练习,相关的内容和主题都会反复出现。
针对某些孩子绘画的困难,也特别加强了当堂黑板画的示范步骤。当孩子通过示范步骤完成了自己满意的绘画,挑战了之前自己不敢尝试的内容时,他们的脸上都由衷的流露出喜悦和满足感。
为了打破过去主课本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在充分铺垫和能力台阶构建的基础上,主课本形式更为多样化和艺术化:从汉字到篇章;从一图一文到只有绘画(考虑教学成本)、插图式文本(文为主)、绘本式(图为主),文图的位置也逐渐更富有变化,逐渐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这种设计对于孩子们空间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非常有益。
考虑到主课本工作的工作量较大(一般会有绘画,并加上20个汉字左右的书写),除了采用了练习和工作交替的节奏,还穿插了其他的主课本制作方式。
例如“剪贴+绘画结合”:让孩子回家画蘑菇,第二天在主课本上铺好草地,就把蘑菇减下来贴上去,再用彩铅完成月亮的绘画(更集中于这个绘画主题)
例如“立体式主课本”:让孩子主课上用蜂蜡来捏出故事中的事物和场景(蛞蝓、蘑菇等),然后把孩子的作品放在场景中拍下来打印,然后作为主课本绘画部分呈现。
这样的实践探索,感觉使主课工作更为生动,贯彻了“每天一点新东西”的做法,满足了孩子的期待,并且在这样大容量的持续工作下,孩子仍然表现的积极主动、乐此不疲。这让我很高兴。
3. 成本意识和多方位深挖效益;
花费了两个语文板块的时间成本,这个投入不可谓不大。所以还要更多的来想如何深挖这个故事的效益,无论在现在的认读写字、篇章写作、绘画塑形之外,还需要对后续的教学有铺垫。
所以一直考虑如何开发和设计所谓的“尖尖山系列”来囊括语文读写、文化熏陶、数学应用、艺术表现、自然观察、科学铺垫、戏剧表演。目前在《尖尖山历险记》的主课本(绘本)之外,设计了一个自愿参加的《尖尖山自然图册》。里面包括但不限于故事中出现的动物和植物,孩子们可以拉清单,加配图,并且以中国传统的折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项目刚刚启动,具体会怎么样,后续再看。
版权说明
本文为《乐知人》内刊文章,著作权为原文作者和北京乐知学堂(Beijing LeZhi Steiner School)所有。未经特别说明,均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授权。任何违反本协议的行为均属于非法行为。
您可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
惟须遵守下列条件:
- 署名:您必须保留署名和此版权说明。
- 非商业性使用:您不得将本作品用于商业目的。指用于机构(非个人)的博客、网站、微信号等互联网媒体、纸媒等内容与宣传。
- 禁止演绎:您不得修改、转换或者以本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
对任何再使用或者发行,您都必须向他人清楚地展示本作品使用的许可协议条款。
如需商业性转载出版,您需要我们的书面许可,请直接和我们联系(lezhischoo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