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脑就是优化生命。欢迎阅读专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得安宁》,今天是第三节,上一节说了一对重要的情感——快乐与痛苦,这一节聊聊另外一对重要的情感——意义感与空虚感。
01
意义感和空虚感也是涵盖性术语,前者代指满足感、价值感等积极情感,后者代指无聊、徒劳等消极情感。
人类除了“趋利避害”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机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本能反应机制,那就是“切断联系”,这是指在外在世界引起我们不安时,我们会在自己和外在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边界。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但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经验经验塑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外在世界会不断给我们反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根据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从某种角度说,成长是在与世界不断发生关系中产生的。
但是,当不如意时,更多的时候想把自己关闭起来,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似乎这样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拥有主导权,以为这样就可以自己说了算,不会有外人来干预自己的掌控权,但事实上,与外界切断联系,即便在自己的世界自己说了算,也不会有多幸福,这种假象的自我掌控权不会持续多久,伴随而来的便是空虚与寂寞,以及一份死气沉沉。
大家想象一下自己过往的经历,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因为太在乎外界的反馈,尤其是遇到挫折、失意、指责时,为了保护自己,你会选择逃避,把自己关在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你自己,那么外界就不会有攻击来干扰你了,你以为这样自己安全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了。可是慢慢的,你会发现,你错了,才两天时间,可能不到两天,你就感觉自己被掏空了一样,你关闭朋友圈,但依然抑制不住自己想要窥探别人生活;你下班后除了吃饭就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不看书,不运动,不跟朋友联系,不与家人交谈,只是不断地刷着网络,听着老歌,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可是你并没有因为而快乐,反倒感觉自己越来越空虚和疲惫。
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触犯了法律,需要监禁起来,其实这跟使用酷刑一样残忍,一个是身体的折磨,一个是精神的折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相当于对自己停止精神供养,那么自己只能慢慢枯萎,最后变得麻木,冷漠,毫无生命力。
02
请你相信,意义感的本质是,我们能感觉自己和未来、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联系。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
我用拼图来比喻。你自己就像一块单块的拼板(就是拼图游戏几千块中的一块,边缘有凹凸的一块小纸片),如果你不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不知道它的位置,你就会随意地丢弃和处置它。我们像这样随意处置时间、生命和我们自己,我们就会觉得空虚。
但如果你拿着这块拼板的时候,你还知道整体的图景,你知道这块拼板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知道缺了你这块拼板则整体的图景会是不完整的,那么,这块单独的拼板就是有意义的,你也就了有了意义!
这块单独的拼板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整体图景,是我们的一生。通过目标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目标和目标感让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过程有了意义。但如果我们工作生活都没有目标,成天打麻将、打游戏、追剧度日的,这样的生活通常是空虚的。
这块单独的拼板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而整体图景,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包括家庭、单位、国家、民族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这些我们亲近的人、我们自己,是图景中的一块块拼板。如果在这个图景中,我们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我们愿意为彼此付出,因为知道在这个图景中,我们重要又关键而珍惜自己,我们就会有意义感。
相反,如果你在生活中是孤立的,与人隔绝的。你只有敌人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有谁在乎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着谁,你就会觉得空虚。
我认识一位女士,她是一个公务员,每天做繁琐和重复的行政工作。很长时间她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直到有一天,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因为那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知道有个小生命在依赖着她。
这块单独的拼板可以是我们的人生,而整体图景,是永恒的世界。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我们的一生也是一块孤零零的拼板。但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到像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等一样,人虽死去,但他们思想智慧2000多年来一直启迪着我们后人,也就是肉体已死,但精神不死,那么,你的一生对整个世界也就有了意义。
总得来说,空虚是孤立的、散漫的、无序没有目的的,意义是有序的、和整体有联系的。人的意义就在于一块块孤立的拼板相互组合后凸显出来的东西。
03
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了意义感和空虚感的含义?基于此,我们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来优化我们的生活。
第一,不逃避。遇到不如意时,把自己关闭起来,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因为不如意只是引发了你的不愉快,若你能直接面对已发生的事情和自己不愉快的情绪,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但若你选择逃避,就是在不快乐基础上又加上了空虚,距离幸福就越来越远了。选择回避是典型的“鸵鸟心态”。鸵鸟心态是一个心理学名词,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心理学里用鸵鸟心态来代指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
第二,认识到你自己很重要。你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还是人类的,社会的,亲朋好友的……我们先不说人类,先不说社会,我们这儿呐,只说你的家人。儿行千里母担忧,你的状态,你的心情,时刻揪着你的家人、你的父母的心,你真得舍得他们难过吗?
第三,关心他人。你的亲人、你的恩人、你的朋友,还有你的敌人,还有你的路人,都跟你一样,都只是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图景中的一小块拼板,这些拼板与你自己的这块拼板或多或少有连接。他们和你一样,也会有快乐,也会有痛苦,也会有满足,也会有失落,你与他和他们的连接好坏会直接作用和影响他们。所以,大家彼此都需要连接和被连接,都需要需要和被需要,都需要爱和被爱,都需要付出和获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个道理。
04
总结为一句话说,万物关联,你作为其中一环,与周边人事物连接得好则生意义,断开连接则生空虚。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
第一,不逃避,碰到问题不要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入草堆里去;
第二,认识到自己很重要,缺了你或你的状态不好,你所在家庭的拼图、你所在组织的拼图就会不完整;
第三,关心他人,给床上疲倦的孩子讲一个故事,开车拥堵时示意他人先行,这些对你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不是吗!
最后,愿你我在与世界的不断反馈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