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吃饭前要洗手。”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可以欺负妹妹。”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这句话家长们是不是很耳熟,因为这句话布置被多少父母愤怒的说过,但往往说出这句话时,只是表达了父母的怒气,除此外毫无帮助。
01
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说”都没有达到效果。
聪明的孩子意识到,当爸爸妈妈“说”某个事情就是不允许做这个事情,但结果却是反的。所以,他就学会了,下次还可以这样做。
为什么孩子没洗手就上桌吃饭呢?
因为妈妈的注意力本来放在更小的妹妹/弟弟身上,现在她看到了脏手,立马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孩子违反了妈妈的规定,却得到了妈妈的关注,那干嘛要吃饭前乖乖洗手,这样一点意思都没有。
那妈妈怎么办?
02
如果妈妈真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那“说不如做”。
意思是她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他洗手,而是让他决定自己的行为。
妈妈可以说:“如果你不洗手,则不可以吃饭,因为干净的孩子才可以享用美食。”然后妈妈用实际行动证明,如果孩子坚持不洗手,那就自己吃饭。
等到下一次,孩子还是不洗手,妈妈不用说,只用做就行。
这样,孩子就明白,这种获取关注的方式是错误的,基本该遵守的就餐礼仪不会和求关注搅合在一起,这样,妈妈也不会被孩子弄得火大,孩子的脏手也就达不到它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雯雯说
在孩子对着干时,家长应该观察他背后表达的深层语言是什么?是忘记了?不在意?还是求关注?
对症解决,给孩子安全感,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泰戈尔这首诗描述的一样: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Tips:看后觉得内容有用,欢迎转发给你爱的人~
-TED-
【徐雯雯简介】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从事亲子关系、亲子情绪管理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2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