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跨越式成长》第三章改变中的文化—数据革命;以及第四章“没用”的过去可能成为一种优势——业余爱好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时代和文化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的众多转折点之一。
她还说:无论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实际上你都要比那个形象更高大,你可以找到一种超越的方法。
书中介绍阿里的转变过程,最让我感受深刻到是,在尝试学习在线编程课程时遭遇到和当年学习STEM课程时思想搏斗的情形:怀着激情开始——早期进展顺利——当事情推进的太快时,遭遇陡然下降的学习曲线——与进步比自己快的多的同学进行对比——开始感到泄气,并且找各种借口拖延——过一段时间重新开始学习,却发现大部分东西都已忘记了,又回到了起点。
这一点上,让我想到了我们读书与写作的情形,刚开始我们满怀激情,年初立很多flag,年底一样没有坚持下来。是不是和阿里的感受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你放弃了失败了,阿里坚持了成功了。
阿里的真正思维的转变在于他没有放弃,而是寻找解决办法,《学习之道》这本书就是他关键性思维转换的密码。
①从中他学会了如何学习,利用番茄时钟工具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②还养成睡前思考的习惯。科学证明这种学习方法能使你白天学到的知识,晚上进入睡眠之后,长出新的突触,成为连接新旧知识的链条。
③最后他还掌握了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就是讲给自己听,如果你连自己都听不懂,谈什么理解,掌握知识,只是机械的重复而已。
所以说,关键性思维是基于内在认知的需求,而非外部环境。这是第三章我喜欢的部分。
第四章内容中,我想用身边的故事来说说对它的理解。
“没用”的过去可能成为一种优势业余爱好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我们学校的李老师,业余爱好美术,他的爱好成了他第二职业,每年为高中艺术类培养优秀的学子。现在专心于书法学习,利用他美术独到观察力,欣赏力很快成为了书法培训老师。刚开始人们都在质疑,都在讥笑,觉得不务正业,教书不干自己的专业,却要走“歪门邪道”,这种声音此起彼伏。但是李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做着“没用”的事,结果一鸣惊人,现在人们都在感叹:人家就是有那艺术细胞了。把成功归结为天赋。
其实我们都知道。
世上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是你没有看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