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社交链接:始终是刚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于社交的需求仅次于生理、安全。只要自己能活下来,就渴求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中找到归属感。
如果是在2017年之前看到这句话,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认同。因为自己是个很宅的人,能不外出就不外出。但至从去年七月目了猫叔的行动营之后,与一群上进的人一起打卡交流,,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相互鼓励的感觉是那么美好。原来之前的宅,只是没有遇见同频的人。
我想社交就跟家庭之于人类一样,都十分重要!
002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他愿意分配多少时间给你,取决于他对你的黏性,而黏性取决于你提供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他就选择退出。
确实,在现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仅要兼顾好家庭和工作,还要自己抽出有限的时间去提升自己。这时候,你要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必须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
就拿自己参加读书营来说,正是因为自己一个人默默地读书效果不明显,希望能跟着一群爱读书,会读书的高手一起。以达到提高自己读书这件事的能力。
003 社群必须先有明确的同好。要能借助这个同好连接,找到极大的情感慰藉、极大的互动快乐、极大的现实利益。
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在没有小孩之前,一群人围在一起讨论孩子的话题,我是有多远走多远。但至从自己有了小孩,只要一听到关于小孩的话题,就会竖着耳朵去听,且会适机参与进去,聊个三天三夜都不成问题。
004 好的社群必然重运营,没有运营就没有重度连接,没有重度连接就没有深度交流,没有深度交流就没有价值认同,没有价值认同就没有情感交流,没有情感交流就没有化学反应,没有化学反应就没有玩法自生长。
一个好的社群,必然有一群好的运营在后面支撑。但一个好的运营并不能支撑起一个好的社群。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社群运营背后所花奋的精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这就决定了社群运营必须走团队线路。像猫叔的行动营,读书营及品牌特训营,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005 社群不是一个大组织,而是小而美的圈子。圈子之间比的是能量,而不是规模。
按照传统思维,社群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我也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老话说,“船小好调头”,社群运营也是如此,尤其是运营初期,不能贪大求全,限定严格的入群条件,让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就拿猫叔的行动营和读书营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加入的,而是需要申请,通过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才能加入进来。
006 一切没有线下活动的社群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网络社群还得回归现实生活中的连接。
刚开始的行动营和剽悍江湖没有举行线下活动,后期随着极致践行大会的举办,加深了行动营、剽悍江湖和读书营老铁们的连接。
007 写作是交友和自我升级的一种方式,认为写文章是高质量交流手段,而写作本身,都是未来价值无限大的行动。
到目前为止,大多都是为写为写,没有规划和目的,更是没有意识到写作的带来的好处,平时写得不多,也写得不好,认为自己写的东西纯属自嗨,没什么借鉴和参考价值。最近,认为即使自己写得再差,但是能坚持写下去,为自己留下些生活的印记也好。当然,如果同时能升级写作水平,那就更好了。
008 知识储备等于阅读力乘以阅读量
经常听到这句:看了这么多书,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什么仍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看过这么多书,看过即忘,而不是把书中的知识溶入思想,化作骨血,去指导实践。
进入读书营的第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好书应该精读,应该多读几遍,二三遍不够,就读十七八遍。以前读书,一字不落地读完一遍,就觉得完成了。而且大多数时候,因为读书速度慢,往往看完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读了基本等于没读。
009 成长,是面向未来的信仰
成长,在我心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和概念。不记得谁说过,你没意识到的东西或从没去想过的事,它们是不会变为事实或是实现的。
还真是这样,从学校毕业后的这么多年,无论是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智或是待人接物的能力都几乎什么提升。直到近两年,陆续学习了一些课程,接触到一些人和事,才有意识到开始自我成长之路。虽然跟很多同龄人来比,差了很远,甚至比不过很多年纪比我小的。但比起过去的自己已经好太多了。
现在只要今天的自己比起昨天,好那么一点,也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成长,就应该是跟随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010 建系统是比较难的,需要经历“困惑—技能—困惑—技能—困惑—系统”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成在困惑与方法直接反复实践和验证后,才会对系统和心法有感觉。
建系统,对现在的自己来说,还是个很陌生的名词,因为欠缺的知识太多,且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有限,没办法像牛人大咖那样快速察觉自己的不足,迅速补上,组建好自己的系统,并不断进行升级。但这并不影响我,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心境,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迟早会有质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