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详文源于网络)
《论语》里仁第2节。上一节讲了按对仁者的态度分,人分不仁与里仁。而里仁者按道行的强弱,分仁者与智者(选择处仁者)。这一节就祥细讲解了三者的不同。
首先是不仁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简单说不仁者不能的安贫乐富,贫了怕苦富了要作。所以不仁者的人生在欲望的左右下是痛苦而不快乐的。
这与佛教人生八苦的理论有些相似,人生本是痛苦的,人心充满烦苦。只是佛教选择通过放下来离苦得乐,而孔老夫子给出的办法是仁,唯有仁,唯有心中有仁,人才会安贫乐富,才会宁静快乐。
而后孔老夫子讲了仁者:仁者安仁。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仁者安,唯有仁者,其内心是真正地安静而快乐的。第二是安仁,唯有仁者心里的仁是安定稳固的。
个人的修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一旦闻道得仁,人生进入新一层境界,心中的仁安如磐石,再也不会受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这犹如佛教的涅槃成佛。
最后是选择了仁的人,前面说了择不仁为不智,所以智者择仁。知者利仁:知者就是择仁者。利仁,利于仁。对于自已,坚持不断地学习仁,修行自已的仁德;对于社会,不断推行仁德,利于仁德的推广。
孔老夫子把选择了仁德的人称为智者,亦如同佛祖把信佛修佛之人称为善男善女。一个用智,一个用善,异曲同功。
为什么要把选择了修行仁德称为智,实在是因为仁于己可以使人离苦得乐安贫乐富,于社会可以重构礼治和谐稳定一统社会。修身养性直至平天下,都离不开一个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