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话一点没错。最近,我们家小猴子总会学着爸爸的样子训斥我们家“豆豆”(一只小狗)。
上个礼拜,他特别喜欢去大福源看奥特曼的书,所以从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就会去大福源看书,然后在回家。所以周三我去接他的时候,他还想去,但是我晚上还没吃饭,所以想先吃饭并不想去大福源,这个时候小猴子开始哭闹,“我就要去,现在就去,不去我就不高兴”
不知道大家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其实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场景:
我们着急要出门,他还自顾自地搭积木,玩娃娃;我们累的不行,让他赶紧做完作业睡觉,他却总是磨磨唧唧;我们觉得毫无意义的东西,他偏偏宝贝的不行,非要买;或者单纯的,我们要往东、他非要往西,我们说慢慢走、他非要使劲跑......
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会选择怎么处理?
冲突难以避免,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会选择怎么处理?
大多数人在面对与子女的冲突中,都在用“非输既赢”的观点。
第一种方法是,父母拿出大人的权威来,“必须让他知道家里谁是老大”,命令、威胁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执行。结果就是,父母赢、孩子输。
第二种方法是,父母向孩子屈服,因为害怕冲突发生、孩子发脾气,或者单纯想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父母输、孩子赢。
两种方法虽然结果不同,但往往都是无效的。
@他的回忆1. 父母以权威获得冲突中的“赢”
在我们眼中,这往往是一种快速解决冲突的捷径。特别爷爷奶奶那辈人,更是这样认为,“跟孩子费那劲干吗?商量半天,还不如一个巴掌有用!”
但是从孩子角度看,就不是这回事了。孩子内心是不想执行父母制定的方案的,他的服从,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备或惩罚;所以在做的时候,往往会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更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感受到被父母“逼迫”,孩子很可能觉得不公平,甚至生气、怨恨。长此以往,亲子关系恶化的种子就此播下,怨恨慢慢代替了爱与亲情。
另一个不好的结果是,长期在父母强制命令下长大的孩子,缺少发展自律精神的机会,长大后,通常会成为需要依赖外界权威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2. 父母屈服于孩子在冲突中“输”
有个邻居常劝我:“别管小川管的太严,会管傻的。”
的确,来自第二种方法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受那么多约束,可能会比第一种方法家庭的孩子更具创造力,但却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他们往往缺乏控制行为的能力,总是通过发脾气来控制父母,知道说什么样的话能让父母觉得内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无论什么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他们很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的人。
他们已经习惯于父母对他们的所有要求让步,以至于也会希望其他孩子对他们让步。所以,在与同伴相处时,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甚至被抵制。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父母可能一边屈服于孩子、满足他的各种需求,一边不满、恼怒、甚至怨恨孩子。孩子肯定也能感受到亲子关系的紧张、来自父母的怨恨。再加之来自同伴的不喜欢,第二种方法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极度缺乏安全感,感觉没人爱他。
3. 没有输家的第三种方法
不和孩子“论输赢”,我们还能怎么解决相互间的冲突?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做“共赢的合作”
共赢的合作
第三种方法就是让我们真心“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因为当父母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观点是,孩子感到深受鼓舞。
具体是这样来实施的:
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表示理解。
1、共情但不怜悯。
2、分享你有类似的感受或行为的情形。
3、分享你的感受和行为的情形(只有当孩子感到被倾听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4、关注于共同解决问题。
比如,开头提到的,孩子非要去大福源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处理的:
宝贝特别想去大福源看书是吗?
不去大福源就不高兴,就会生气是吗?(这个时候孩子坐在我怀里听到这些话身体已经开始软下来,不像刚才那么硬了)
妈妈知道你都有些生气。
如果妈妈特别想去的地方去不了也会感到生气、难过的。
妈妈现在还没吃饭,特别饿想去吃饭,我已经跟爸爸约好地方了,爸爸在等我们。妈妈要是不吃饭会生病会胃疼的。
那宝贝看看我们想想办法既能让妈妈吃饭又能让你去大福源看书好不好?(这里用的是启发式提问,因为我经常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所以他会想出好多办法,如果之前没用过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比如:我们先去吃饭,再去大福源;或者我让爸爸先吃饭,等他吃完再来陪你去大福源,然后妈妈吃饭.........给孩子提供几个我们可以接受的选择,让孩子去选,让孩子意识到他可以决定事情)
共赢的合作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只纠正孩子的行为而忽略孩子行为背后的信息。例如: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大多数父母只会简单的询问,跟孩子说,幼儿园多好呀,有小朋友、能做游戏。然后孩子不听,就会硬把孩子拽去幼儿园,或者骗去幼儿园。小猴子小时候也会有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我没着急把他送去,而是跟他坐在一起聊天,问问幼儿园的日常情况,都跟哪个小朋友玩,都吃什么,发现其实他挺喜欢幼儿园,然后问他“是不是担心妈妈不去接你呢?”。小猴子说不是“是每次我去的都晚,他想我第一个去接她”。有时候孩子还小,我们直接问为什么,他们说不清楚,甚至他们可能不知道因为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那个原因,把问题永远解决,而不是只纠正行为,那问题还存在,下一次还会遇到。
1、孩子感受到父母尊重和鼓励。孩子个子小,所以我每次跟孩子沟通都会蹲下或者坐下,这样跟孩子平视的时候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2、让孩子选择并作决定。孩子小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孩子去选,这样孩子会感觉,我有能力,我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当孩子大一点,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去想办法,不要怕出错。因为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机会学到应该如何处理问题的。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息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正是他塑造个性、自主性的过程,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偏好。我们还想他像小时候,对我们百依百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积极地面对和解决,不但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还提供给孩子学习如何应对冲突的机会,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
不过,别再和孩子“争输赢”了,试试更有效的第三种方法“共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