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聚宝街买水丸,获悉这家在泉州很出名的水丸店,重新开张了现煮现吃的食堂,这几年店家都只是单纯地卖水丸、鱼羹或鸡卷等熟食品,生意就已经很红火,大伙似乎已经忘了,这家水丸店曾经也是从小吃摊起家的。
那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第九码头还在,父亲会用自行车载着我到海边去看船,一艘艘渔船停泊在岸边,人来人往的都是光着膀子的船工,和踩三轮车的车夫。这家水丸小吃店,便诞生在这繁忙的码头重地。
夏日炎炎,太阳把船工、车夫们的皮肤晒得乌黑发亮,一块白毛巾搭在肩膀上,手上扇着草帽,呼唤店家来碗水丸汤,一脚踩在凳子上,一手端着水丸汤,呼哧呼哧两口就下肚,那种爽快却是再也见不着的景象。
水丸店老板其实还有一道功夫,那就是做鲎肉。中华鲎是比恐龙还远古的生物,经济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但食用对人体并无好吃,鲎肉吃多了会引发皮肤过敏或肠胃不适,会拉稀,严重时会中毒的死亡;鲎肉嘌呤很高,吃多了会导致痛风疾病的发生;鲎血是蓝色的,含重金属有机铜,吃多了会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鲎肉有如此大的问题,可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因为美味呀!就如河豚,冒着吃死的风险也得尝一尝,这是饕餮的态度。
鲎肉的味道有点类似蟹肉,但比蟹肉更鲜美,质地更柔嫩,是那种甜糯,醇厚的特殊滋味。而当年这家水丸店的老板,做鲎肉的技术迄今无人能及,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想起这道美味,都会往第九码头赶。
我初为人妇时,我的先生也很喜欢这家水丸店,但那时已经没了鲎肉,第九码头也慢慢没落,但水丸小吃店依然在,先生经常带我来吹海风,海风吹累了,刚好吃水丸。
经常能看到一些穿着白背心,汲着人字拖,流着汗的工人,喝着小酒,面前是一盘炸鱼卷,和一碗水丸汤,那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景象,无从再见。
后来小吃便不再开了,只卖熟食。前几年去买水丸,我还会和店主聊上几句,大概都是,网络都这么发达了,店里的经营是不是也要网络化,但店主很重视水丸的质量,似乎还不想改变。
又是几年过去了,老店主退居二线,新店主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这家新开张的食堂不知如何?且随我一道去看看。
装修古朴,店门口的雕花木窗显示这是一家有历史的老店。
一进店门便是一整排的食物,干净明朗,似乎在告诉你,我的食物品种很多,随你挑。
右边是一堵文化墙,墙上有些碗碟很有意思,写着一些泉州的昵语,“有食有行气,有烧香,有保佑”、“听某嘴,大富贵”、“起大厝,娶水某,挣大钱”、“青瞑鸡,啄着一尾虫,万事福气”。
正前方,是店家的历史简介,做得很典雅。
我选择在食堂的正中间位置坐下,点了一份水丸、一份炸鱼卷、一份炸醋肉、一份炸虾,水丸的味道和福州鱼丸不同,更Q身,个人觉得更好吃,而他家的鱼卷也有别于崇武的鱼卷,炸起来更蓬,我更喜欢。
来店中吃水丸不乏斯文者,和观光客,至少我去的那会儿,没见到一位装束工人模样的在喝小酒。
左边有四分之一的墙上挂满荣誉证书,最为抢眼的是那件装在相框里的工人衣服,也就是这件衣服,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前杠,眼前是来来往往的码头工人,以及那个冒着热气的水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