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篇:心之裂痕
讲个故事吧,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读书,这个不读书指的是我不读任何除了课本以外的书,我拒绝任何观点输入,我的生活就必须是1+1=2 这个模式。我所接受的思想全部来自于普世价值观,我被禁锢了,丧尸文化种进骨子里,我没有自己的思想,被成功学洗脑得很彻底,我所接受的价值观,人活着就是要出人头地,要成功,可是我却忘记了很多东西。成功究竟是咋莫定义的,难道非得流芳百世才算成功。这个东西真的是我要的吗?我开始的想法只是想上学,想去有很多藏书的地方上学而已,有人告诉我只有去大学你才能看到,所以我想上大学。可是后来就变成了我上学就是要为了飞黄腾达,给自己搭天梯,我自己vs普世价值观,我很纠结,人到底该咋莫活着,什么才是对的,因此我陷入无穷的痛苦,我恐慌于自己的未来,不成功我这辈子是不是就废了,我就活不下去了?
后来在余华的《活着》一书中,我看到了更为惨烈的活法,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老人福贵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活着,家道中落,曾经的少爷,现在的贫民,人生的车轮不仅于此,还在肆无忌惮的碾压着他。亲人的纷纷离去,到最后一直只有它一人,好像除了那头叫福贵的老牛陪着他,他便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了。
文中的一句话让我泪目,人的一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你难过。对呀我还很年轻,我的未来还充斥这不确定,为何要让那些所谓的规则禁锢我,我还可以去尝试很多新的东西,人的一生是只有成功一种活法吗?美国老人摩西奶奶《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过她的一生过的很是开心,她从不觉得年龄是什么大事,70-80多岁的时候还居然抬笔画画,画的非常好,她还尝试了去写书,竟然一跃成为美国知名作家,她说年轻人呀,你别着急,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那就是成功。
这两本书真的有打动到我,我的思想之冰在裂开,那些我不愿意去看,也不承认的活法它是存在的。我思想的包袱似乎不那么重了。我的室友问过我一个有趣的问题,以后,你以后会做什么工作,曾经的我可能想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那天我说,嗯不知道,做什么都可以,扫大街也行。当然这是玩笑话,我认为做什么都不丢人,只要不偷不抢。
冰破篇:重燃心之火
《云巅之上》曾经很火的一部剧,简兮从小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却依然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少女。祖母去世后,简兮独自离开故乡,远赴北京寻找亲生母亲。遭到母亲展眉的冷漠拒绝后,简兮没有灰心丧气,反而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凭着对表演的一腔热情和杰出天赋,简兮塑造出鲜明各异的角色,成为受到大众欢迎的女演员。一个没有背景,低如尘粒女孩简兮凭着她的执着去演戏,她的付出努力真的太打动我了。她说,我没演过戏,没有良好的基础,可我就是喜欢,演戏如同我的生命,我就是不放弃,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我也要争取。
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想学,都不可以放弃,我喜欢文字,就如同简兮喜欢演戏,乐此不疲。喜欢就去做吧,我不知道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就是想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我的人生不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吗?
认知篇:上善若水
我有过一本很美很美的书,整本书震撼了我的童年,《草房子》曹文轩著,这本书我从10岁读到了20岁,文中每一个人物的特征我都记得。我每隔一年就会拿出来看一遍,主人公秃鹤,油麻地小学,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都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本真正的儿童文学,无论是场景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塑造,都非常的成功,极具真善美,读起来感觉他们都是活的。曹文轩的作品对我的性格以及品质的塑造都很有影响。
我曾一度想要去阅读他的书。再后来我又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文笔轻快,可以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位乐观的老先生。我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它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生活和行为的。
我无法说出哪个作家或者哪部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所接受的的思想皆来源于他们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写作也可以是百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