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效”不必逐“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基层减负的本质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以“去虚”促“提质”、以“松绑”助“增效”,推动基层干部从“虚功”中抽身、在“实效”上发力。广大基层干部需深刻认识到基层减负减的是“层层加码”的负担,增的是“为民服务”的效能;松的是“空转虚耗”的枷锁,紧的是“实干担当”的责任。

       摆脱虚功,把精力用在“真干事”上。形式主义的顽疾,往往始于思想的“跑偏”,当“材料厚度”取代“民生温度”,当“台账数量”等同“工作实绩”,基层干部便容易陷入“报表比农活急、会议比实事多”的怪圈。对此,要摆脱“事务主义”,坚决破除“以材料论英雄、以会议抓落实”的惯性思维,把“应付检查”的被动心态转为“主动作为”的干事激情,用“事事放心上”的态度审视工作,跳出“办公室闭环”,多去田间地头看实情、到群众家里听真话,把“纸上规划”变成“脚下行动”。同时,要警惕“减负”等于躺平”的错误认知,反而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矛盾调解、政策落实等一线工作中锤炼“能扛事” 的肩膀,让减负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绩。

       聚焦实效,让服务落在“心坎上”。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通过常态化开展宗旨教育、政绩观教育,推动基层干部树牢“群众满意是最高标准”的价值导向。过去有些工作看似热闹,实则是“干部干、群众看”的自导自演,根源就在于脱离了群众需求,如今要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把“精准服务”作为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决摒弃“上下一般粗”的形式主义,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在社区网格里摸清独居老人的“助餐需求”,在田间地头记下种植户的“技术难题”,在企业车间收集经营者的“政策困惑”。对能当场解决的“小事”,绝不拖延;对需要多方协作的“难事”,做好解释,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巩固成效,用制度筑牢“防火墙”。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靠制度管根本、管长远,防止“旧病复发”“新疾滋生”。要主动参与制度完善,对那些“换汤不换药”的变相负担,及时向上级反映、提出建议,从源头上堵住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务实为先”的导向,开会务求“短实新”,发文力戒“假大空”,检查注重“看实效”,让“留痕”回归“留绩”的本质。同时,要强化自我约束,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守住纪律底线,不搞“数字政绩”,不做“表面文章”,用“实打实”的作风巩固减负成果。(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委组织部李宗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