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长江三鲜之首。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平日在海里,每当春季,受江南烟雨之邀,成群溯江而上寻求产房,便成鱼汛。清代诗人清端有诗云:“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春江水暖,江涛如雪,漫江鱼儿亮闪闪的一片,这是一种生之悦乐的美啊!
早些年刀鱼并不值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在江西、湖北都有渔获。之后因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只有在长江入海口的江阴、靖江、张家港等处能有所收获。前几年已经高涨至六七千一市斤,品相好个头足三指宽者,甚至逾万,普通人家不敢想象。
近两年渔业部门采取限制捕捞数量、规格、日期等保护性措施,才让老饕们得尝这天下至鲜之物。当然,不是所有的刀鱼都是老饕们的心头爱。这得专指小眼睛、黄背、鳞片发白亮,鱼身圆润、整体白里通透、身体俊美的长江刀鱼。而不参与洄游的海刀和钱塘江刀鱼(也称湖刀)则一般头尾发红、鱼背青黑、身材细长、鳞片发白却少光泽,是无法项背的。
苏中一带有:“清明挂刀,端午品鲥”的说法。清明前的刀鱼肉质特别细嫩,鱼刺柔软,入口即化。这也正暗合苏帮菜不时不食之理。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就是那位嗜蟹要留买蟹救命钱的超级吃货,曾说吃别的鱼都有生厌时,唯有刀鱼是“愈嚼愈甘,至果腹不能释乎”。这也就是当时刀鱼价低,要是现在这真金白银一般的天价,哪个吃得消哦。
刀鱼烧法取清蒸为上。清洗刀鱼不开膛破肚,取根筷子由两侧鱼鳃处伸去一搅,清理好鱼腹,鱼身完整。刀鱼清蒸最妙之处在于不用去鳞,加葱结、姜丝、黄酒、盐和少许糖,隔水蒸二十分钟即可。在高温作用下,原本银光闪闪的细鳞化为滴滴油珠,此时鱼身色如溶脂,近乎透明。暗香荦荦,惹人无比。清蒸的刀鱼只能用筷头一点点挑起送入口中,一则肉质细嫩无比,筷子不能夹起,二来刀鱼多细毛状骨刺,大口吃不得。难怪评西厢、批水浒的金圣叹先生把刀鱼味美却多刺,列为人生恨事之一啊。当然,鱼刺虽多现如今却多了个吃法,等鱼肉食尽,厨师会把鱼刺入油炸制金黄,入口酥香,别有一番风味。
刀鱼虽美,无奈价贵;鱼肉鲜嫩,却恨多刺。于是稍微便宜点的小江刀却成就了另一种美食---“刀鱼馄饨”。刀鱼馄饨名气由来已久,家乡江阴的徐霞客曾称之为“天下第一鲜味”。不仅江阴,张家港、靖江、镇江等沿江城市百姓皆善制刀鱼馄饨。我的家乡是江阴北岸的靖江,清明前也盛行吃刀鱼馄饨,而刀鱼馄饨的制作却极其考究。
刀鱼馄饨头一个考究就是做馅。刀鱼成馅烦在出刺。有用棒头“敲”刺者,就是用木棒慢慢把鱼刺敲出来;也有煮成半熟,用手再慢慢“捏”刺者;最最讲究的是用刀轻斩“滤”刺。在一块狭长的新鲜猪肉皮上,将去头、去主骨的刀鱼平摊在肉皮的肉面上,用刀背轻轻地逐一横向下剁,几分钟后软刺嵌于肉皮里面,皮上只留下一段刀鱼肉,方不虞软刺之患。
其次考究配合的菜蔬要鲜。清明前草头(金花菜)最是鲜嫩,要选当日清晨割下的,最好是头茬带露水的嫩头;或者是清明前的头刀韭菜,那股子肥美方配得上刀鱼。就连和馅的鸡蛋也考究,务必是三五天内生下的,使用时以剔除蛋黄只留蛋清为好。“三鲜”合而为一,才算正宗。
最后考究的是馄饨皮。将富有筋道的白面加入蛋清和鸡汤(刀鱼骨架汤更好)代替水来和面。包制时靖江人讲究采用对折两次,再两端合拢的包法,酷似银元宝。这样包成的馄饨,下锅后韧性足,味道鲜,久煮不烂,晶莹润泽。煮熟掀盖,一只只翩翩浮起,随着翻滚团团打转,这薄薄的皮子看上去,隐隐透出菜蔬的嫩绿,仿佛翡翠玉成。
如今刀鱼愈少了,庆幸如今长江三鲜中尚余江刀,但愿此味不要可待成追忆啊。三月已至,有空来作作客,尝尝这过时不候的刀鱼馄饨,品品其细、滑、香、鲜之味。看看江畔云树万重,烟水茫茫,体味下江南的烟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