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深圳参加《时间去哪儿了》的点映,也是其百城首映礼。这是一部由五个国家的导演各自拍摄的短片合成的片子,贾樟柯监制,分别来自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BRICS.
“时间去哪儿了?”
“这很重要吗?”
“不,不重要,因为我们是印度人。”
这本来是放映前我对印度短片的想象,结果大出乎我意料,人家根本讲了一个“时间给予家人可以吗”的温情故事。有家的老人与无家的流浪儿一起渡过几天快乐时光的故事。快乐可以很单纯。时间可以在快乐的时候显得更宽容一些。其余的,不过是生老病死而已,笑笑也就过去了。
巴西短片中的地震灾难,采用当年的新闻图片定格了那些瞬间,起到了比活动影像更强大的冲击作用。小孩沉浸在巨大的丧失之痛中,仿佛不会再从中走出来,让人心疼。然而天地不仁,时间将会轻轻抹去所有的痕迹。这并不是疗愈,这仅仅是无情的消弭。岂止在巴西,咱们的汶川亦然,玉树亦然……
南非短片中的硬科幻,故事架构是完整的,表现方式未免笨拙,尤其是无人机的设置,倒还不如利用它们不断地改变视角来推进故事呢。“植物”与生命密切相关,这个联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最喜欢女主不甘心的疑问:“我为什么不能是游戏操纵者(gamer)?”——几乎可以说,有这样一句疑问,这个故事拍得再烂也物有所值了。
观映后分享起来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是战斗民族创作的短片《呼吸》,因为画面唯美,冲突明显,张力十足。当两个生命被一些特定的情境所捆绑,相爱相杀的局面到最后,女主的那句台词“现在,你(能活)的时间就是我。”就显得很有力量。
最后,当然是“科长”的“巨制”:因为二胎政策而有《逢春》。故事显得松散,冲突已减到最小,想面面俱到又无法各方面都讨好,有点可惜。有句台词的英译比原文更有意思:Can't cheat time. 看了我反而把女主原来的台词给忘了,大概是说“生不逢时”吧。对了,用“生不逢时”岂不更能概括二胎人群的心态?但是为了显得积极向上,只好“逢春”,唉。
且抛开金砖几国不提,“时间去哪儿了”真是一个很宽容的命题了。再平庸的导演都能捣鼓出不同的产品。但如果“科长”非要说这是一个创意,那就算是吧。看完这个金砖短片大合成,你不由得会问:假如自己是导演,又如何处理这样的命题?
有人会摆出青春与爱情;有人会着眼于临终关怀;有人会记录岁月变迁;有人会关注物候流转;小孩长大;青年老去;更有巫山云雨、沧海桑田、生死轮回……可言情,可科幻,可哲思,可严肃,可滑稽,可悲剧,可喜剧,可无聊,etc., 不一而足。——不得不说:“时间”和“时间意识”,真是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试想,我要是导一场同样是“二胎”主题的短片,我可能把焦点放在一个新生命、一份新的希望对于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年夫妇的活力“唤醒”上,而更少放在大环境小环境、外人的议论、评判、参考、劝告、征询、讨论上面。无论生与不生,我都会更多关注所谓“核心家庭”内部的达成一致,因为生活是他俩共有的,与外人无关。
毕竟,能够作出生育二胎决定的时刻,人还是对未来产生了信心的。为了修改自己的人生下半场也好,为了更具体的家庭财产管理目的也好,为了或是什么其他奇怪目的也好,有了这份希望,人就可能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在这个关口,时间可以是有弹性的,人恨不得把每一秒钟都拉慢下来,好一一完成需要自己付出代价的所有事项,来换得一个“如愿以偿”。~这么想想,刨除片子里的多余成分,原来“科长”早已做到了哟!
回头一想:“科长”所赞赏的那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宽泛的注脚呢~对于我们无力挽救的一切,也有“逝者不可追”的意思,何妨着眼于目前自己能做到的,一点一滴努力下去呢!
顺带一提:挺喜欢片题中每一片段出现的金砖五国首字母的美术设计:巴西的B里面藏着一个足球、俄罗斯的R里面藏着一只熊、印度的I那一个点是一个美丽的花纹……等等。在平淡之处,耐心地添上小花样,也是一种敬业的表现。
这部片子公映日期是10月19日。据说当日“科长”会来深圳路演哦!不过,路演什么的不重要。不着急,慢慢地,欣赏时间的停留与流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