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五,因为我妈生病住院,我爸在医院陪护,我哥早晨5点多去送菜,上四年级的小侄女就跟我回家过周末,周一早上我带着她去学校。
周一早上我们准备去学校,我女儿跟我说想让妹妹再住两天,我让她跟跟妹妹商量,妹妹也很高兴留下,中午和下午放学我就带着她一块儿回来。可能有招待妹妹的心理,我女儿做饭的兴致很高,计划着每天中午和晚上主食吃什么,炒什么菜,还征求妹妹的意见。
周一和周二两天,小侄女都是兴冲冲地跟我回家。周二晚上我带着小侄女回家的路上,我一时兴起,就问她:你觉得你家美还是我家美?(此处美,在洛阳方言中是好的意思)
她羞涩地一笑,说:我觉得你家美。
我一听,有点儿惊疑:那你觉得我家美在哪儿?
她歪着脑袋略一思索,说:你家的饭好吃。
这话一出口,我马上就笑了:我家的饭怎么能比得上你家的啊!你奶奶做饭比我和你姐做得好吃多了,再说,你爸是大厨师啊,那花样多得,我跟你姐可不会做。你爸要是做了好吃的,我们都得去蹭饭啊!
小侄女被问得不知道咋说了。
我又问:那你说你姐做的啥饭好吃?
她随口就说:炒米饭。
我一想,问她:昨天中午的米饭,你姐都炒糊了,还好吃啊!
她说:我觉得好香啊!
确实,昨天中午的炒米饭,她吃得最多。
说实话,小侄女这么说真的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怎么都想不到她会说我家做的饭好吃。因为客观事实是我和女儿俩人在家的时候,我们吃得都很简单,没有做过什么麻烦的大菜,也确实不太会做。
听小侄女这么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带着好奇心,继续追问她:你觉得我家还有哪儿美?
她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好像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一样。有点难为情地说:我说不清楚。
我不再刨根究底,但我脑海中闪出很多问号:小侄女对自己家不满意的是什么呢?是否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感受呢?
周日早上和孟老师聊天时,我和她说起了这个情节,说出了我的疑惑。孟老师的解析让我茅塞顿开:孩子们的感觉都是极其敏锐的,他们吃饭吃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感受。我看到小侄女跟我小时候一样的感受,就是那个家里太无趣了。
虽然我家的饭菜在色香味上都不如小侄女家的,但在我家吃饭时,她感受到了我和姐姐对她的在意,她觉得我们家的氛围是舒适的,有情感的流动,所以简单的饭菜吃起来也格外的香。
这让我想起来孩子爷爷奶奶在家时,奶奶总是抢着做饭,即使孩子主动要求让她教,她也几乎都是代办,孩子根本没有什么主体性。奶奶做饭确实很会搭配,味道也不错。可我跟孩子确实不愿意长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最多两星期。即使她为我们做了好多家务,饭菜经常是做好都摆好在餐桌上,甚至每次盛饭都是满当当的。跟他们在一起的感觉就是被照顾得“太全面”了,反而有一种束缚感,她很多事情都要包办代替,你吃多少饭都要替你拿主意,甚至你三番五次告诉她你不爱吃水煮鸡蛋,她依然会把鸡蛋剥好放在你的米粥里,吃饭就像要完成她布置的任务似的。跟他们在一起,就是一种被控制的窒息感,所以哪怕是美味佳肴,吃在嘴里也索然无味。
再对比我和孩子俩人在家,我们天马行空,想吃什么就去尝试做什么,哪怕天天吃米饭,我们高兴啊!这样的氛围是轻松的,愉悦的,自在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做饭,去吃饭,我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展现。特别是小侄女来我家,女儿做饭的热情高涨,直接让妹妹点餐,说想吃什么就给她做什么。她现在炒菜很有想法,不按套路出牌,敢于大胆尝试和冒险,即使做的味道不怎么样,我也告诉她你正在学习阶段,做得有偏差是正常的,但是你的创新精神值得点赞!
昨天的文章被锁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提到了院长的课程或是智慧营,有营销的嫌疑,我没有功夫去申诉,接受这个现实,不想再去折腾!
对昨天的两篇文章做一个小结:当我们的生活走入了困境,如陷入泥沼之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有人拉一把。闺蜜好友可以耐心倾听你的诉说,可大多数时候给不了什么建设性的建议;七大姑八大姨为你出谋划策,可有时候反而是帮了倒忙,甚至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绑架你。
所以,现在我十分清晰自己的决定:一年的时间,花了好几万,可我觉得值,如果不是孩子用生命在提醒我要成长和改变,如果不是经历了如此痛苦挣扎的人生困境,我后半生可能还要浑浑噩噩的走下去。心灵的蜕变和成长真的不是用金钱就能衡量的!
我学习课程,去做心理咨询,刚开始是为了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是赌一口气,让别人瞧瞧,后来渐渐明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修身与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