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年,再翻开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才发现感触完全不一样!
这真的有一种“少时不懂曲中意,听懂已成曲中人的”感觉!个中滋味,唯有自己能体会。
记得9年前刚读研究生时,无意中在好朋友的宿舍看到她买的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还未开封,我说“我想看看”,她二话不说就让我拿走,真的等我拿回宿舍慢慢看时,才打开看半个小时,就感觉看不下去,觉得作者在大谈哲学大谈人生,有一种说教的感觉。那个时候年轻气盛,自信心极度膨胀,少不更事,象牙塔里面待久了都忘记了自己是谁,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哪听得进长辈们甚至哲学家们的经验。所以这本书也就被我冷落在角落里,后来居然到研究生毕业都忘记还给朋友。
今天Raymond要借妈妈的手机投屏看几个cartoons,妈妈没有手机看电子书所以只能自己去书房看看自己还有哪些纸质书,刚好又看到了《人生哲思录》,这一打开的感觉却仿若隔世,句句戳中心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也许一个人总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恍然醒悟许多东西;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读不懂很多东西。只有等我们经历过,经历过那些相似的故事,才真正能够静得下心去沉淀和思考。
书中摘录话语1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做是人生的目标,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感悟1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焦虑感重重的社会,各行各业内卷,大家你追我赶。很多时候可能都不知道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只顾抬头赶路忘了怎么看看脚下的路。我们开始分不清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追逐成功的感觉还是自己真的喜欢这个追逐的过程。
举个育儿的例子,鸡娃内卷的时代,各大社群迭起,各种视频号各种平台,妈妈们卯足了劲当超能妈妈。老实说我过去也加入了一个群,在那个群里,每天充斥着计划,好像每一分每一秒都设计好了,按理说跟着这样的群我们会更加有方向,然而我错了,我变得很焦虑,我开始分不清到底高质量陪伴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证明我是个很厉害的妈妈。
如果是为了孩子,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生活中按我自己原来的教养方式,我们都会非常开心。但是按照各种计划实施,我突然发现没有在关注过程了,而是不自主的去比较,一个劲往前赶。最终我不断反思,果断的退出了一个个鸡娃群,也果断的不再看一些公众号推送的资料,就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陪伴,让他和我都不感觉到压力,这样我们更加有精力去关注过程。
对于应对压力这件事情,我觉得我确实不在行。可能跟上小学时的经历有关,年龄比较小就上一年级,感觉智力年龄还没达到,所以在老师同学和家长们心中,我不属于聪明的那一类学生。可是爸爸却要用前几名的要求来要求我。还记得当年一年级数学只考了80多,其他同学很多都是满分,所以当拿到试卷给爸爸的时候,爸爸一把把我推倒滚下阶梯,爸爸不但没有扶我,只说了句“别人都能考满分,你才这么一点分?”
所以从那以后起,刻苦学习便成了我的唯一目标,只为了卷面上的高分或者说所谓的前几名。也确实因为我的坚持跟努力,我后来真的走了一段比较顺利的旅程,但是心态却完全是崩的,我受不了不是前几名的感觉,甚至到考试就生病,意识里满满都是压力。即便顺利读本科读研,我都没办法真的去处理压力。
我也因此习惯了向前赶路,想尝试各种事情,其中有很多并不是因为我感兴趣,而是因为如果我去尝试我就又能学会一项新技能,你看我这也会,那也会,什么都会,好像在证明当年老师同学家长的说辞是错的。
所以有时候想想觉得还挺可笑的。当妈之后,读了很多育儿的书,也慢慢的更加了解自己,虽然还是会停不下来给自己安排很多事情,但是至少我能够更好的接纳自己。陪南南一起成长这三年多,好像自己重生了,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最不想要什么,这种感觉好很多啦!不再去追逐到底完成了多少,而是全身心的去感受过程,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更想要的。
2022年给自己设立了一些目标,也许可能有点多,但是没关系,尽力去尝试,完不成也没关系,接纳自己,慢慢来!只有真的去享受完成一件件事情的这个过程,才能体会到力量。如果单纯的为了完成而完成,那么和机器人可能没有两样。
愿我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