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回家过年,所以老爸前段时间,就从老家赶来,准备在深圳过年。不过老爸刚来就给我上了一课。
老爸来的第三天,就把之前那个沉重的铁锅给换掉了,新锅39块,很轻也非常好用。其实旧锅我也早就想换了,一是太厚了,锅热的慢废燃气,二是太重了,一只手都拿不起,这就导致炒好的菜只能一点点铲出来,而不能倒出来,特难用。
但因为是花了200多块买的,一直没舍得换,就这样一直将就着,忍受着,其实那200多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不能算作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上次搬家我就发现有太多东西了,我就想把那些一直未使用的扔掉。
比如说榨汁机,之前花了400多买的,就刚买回来那几天用了两次,后来就被搁置了,但母亲就说,扔掉干啥,花钱买的呢,多可惜啊,说不定哪天就又用到了。
其实之前买东西花掉的钱,就属于沉没成本,钱已经花了再怎样也回不来了,并且已经确定不会再用了,为什么还要再花费力气把它搬到新家,然后还要继续占用新家位置呢?
原因是一般人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又因为人都是有“损失厌恶”情绪的,在路上捡了100元带来的喜悦,肯定抵不上掉了100元带来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弥补同样大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必须要超过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坏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而只要编码就可能出现bug,比如上面提到的“损失厌恶”情绪。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损失厌恶”情绪的影响呢?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吧 。1980年以前,英特尔公司做内存条生意赚了很多钱。到了八十年代,日本的公司迅速崛起,他们的内存条更廉价,而且技术也已经超过英特尔了。事实上英特尔的内存业务已经明显难以为继了。
1985年,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和 CEO戈登·摩尔就面临一个重大决策:到底应该怎么对待内存部门。一方面这个部门确实不行了,另一方面大家对这个部门都很有感情。最后格鲁夫问了摩尔一个问题。他说如果咱俩现在被免职了,新来一个 CEO,你猜他会怎么做?
摩尔说我猜新 CEO 一定会裁掉内存部门。格鲁夫马上说,那咱俩为什么不能先走出公司大门再走回来,假装咱俩就是新 CEO 呢?于是他们砍掉了内存业务,专注于做 CPU,这次转型非常成功。
生活中要想摆脱沉没成本的影响,我们要像摩尔和格鲁夫一样,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以最优原则行事,向“前”看,而不要只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