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意
在提笔之前,首先要问一句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人们都知道“诗言志”,那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在主观头脑中的反映,欲用有组织的文字,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感情,从而引申出对真善美、是非曲直的揭示和判断。即要确定“中心思想”,或称“主题”。
立意要高雅不能低级趣味,要清新不能庸俗,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抄别人的旧意旧句。
二、谋篇布局
(一)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及示例
1、一篇作品,通常有五个基本内容: (1)时间地点; (2)场景; (3)人物; (4)故事情节; (5)作者感想,揭示主题。
2、把上面这些素材筛选出来,编织到诗句中,这种统筹创作过程被作诗者称为“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指的是一、二、三、四句;在律诗中,有两种结构:其一,一、二句起,三、四句承,五、六句转,七、八句合;其二,一句起,二句承,三、四、五、六句展开,渲染,烘托,加深加厚,七句转,八句合。
(1)五绝例一:
《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起)
静听松风寒。 (承)
古调虽自爱, (转)
今人多不弹。 (合)
(2)五绝例二:
《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起)
处处闻啼鸟。 (承)
夜来风雨声, (转)
花落知多少。 (合)
此诗一波三折,回环往复,通过夜与日、阴与晴、内与外等细枝末节,反映出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纯真感情。
(3)七绝例一: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起)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承)
孤帆远影碧空尽, (转)
惟见长江天际流。 (合)
黄鹤楼,著名胜地,时有名人聚会。李白初出四川,结识诗名满天下的孟浩然,对其仰慕不止,两人亦常于此流连。此次分别,是两位潇洒诗人的暂别,并无过多忧伤情绪,孟浩然此去扬州,估计是要有一番作为,所以李白在第二句中,设置了一个欢乐愉快且带有艳羡口吻的送别场面。 “烟花”二字,明指阳春三月之烟景,又指繁华的都会扬州,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盛唐的兴隆气象之中,清人孙洙誉此为“千古丽句”甚确。后二句表面上以景句作结,亦非闲笔。诗人久立楼头,目送逐渐消逝的帆影隐入水天边际,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之情,恨不得随着滔滔江水与好朋友一道去开创新的天地。具有如此浓厚诗意的送别词,怪不得被后代人称为“神韵”。此诗的艺术特点:三、四句使用小拗(小拗是指五言“仄仄平平仄”的第三个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个字,该平的位置仄了。这种拗句可救可不救。)且救的句式,从声调上营造出离别的气氛。在造句上多次应用语序错综法,如“西辞”、 “碧空尽”、 “天际流”,产生了不一样的送别情怀,两人的心像被几条线牢牢地牵连着。 “烟花”可作名词,也可变为形容词,有多重含义,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4)七绝例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起)
自将磨洗认前朝。 (承)
东风不与周郎便, (转)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合)
“折”字极言战况之激烈, “铁未销”亦暗喻历史事件影响之深远。转句从另一角度评点战局,极有新意。收句含蓄委婉,以小喻大,最是诗家本色。历史已成事实,诗若重复叙述便没有意思,此作从反面着笔,便见匠心。
(5)五律例一: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
第一联起句以宏大和遥远对举,极见气势,为下文别开生面的送别词定一健康的基调。第二联散写不对仗,故意以吞吐之文笔轻接上联客中送客,无用伤感。第三联以男儿自当四海为家作激励语,胸怀豁达,遂成千古名句。第四联收句淡然却甚有情致。四联景情的安排为远—近—远—近,大—小—大—小,文情跌宕,深得布局章法。
(6)五律例二:
《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起)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承,重点在渲染)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承,重点在勾勒)
相送情无限, (转)沾襟比散丝。 (合)
起句以雨暮点题,置作者于江边,暗切“送”字。一起即有情,造出一个令人心情压抑的场景,为全诗设下一个较灰暗的基调。三、四句动静交错,帆来鸟去为动,帆重鸟迟为静,此联以渲染法描写去情;五、六句“海门”、 “浦树”以“深”、“远”补写静景,以江水急奔、水雾缭绕补写动景,此联以勾勒法描述留情;在渲染与勾勒之中,铺垫出作者心情的动荡。行帆飞鸟见其广,海门浦树见其远,在广阔与渺邈之中,暗含作者失落与孤单的感觉。句中用来帆代去帆,更见运思之巧,对来帆的关注,正反衬出对去帆的眷念。全诗情意融洽,包含在一片阴沉而压抑的气氛当中,暮钟与心弦的交响,泪点与雨丝的交织,把诗意推向高潮。
(7)七律例一: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起)犹是孤帆一日程。 (承)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叙写)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点染)
旧业已随征战尽, (转)更堪江上鼓鼙声。 (合)
本诗抒发作者由江西上溯长江至湖南,中途停靠鄂州时的一段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用平易含蓄的语言,表述出悲戚隐忧、彷徨无告的心理活动,把思乡之情和忧国愁绪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一起,发人深省,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8)七律例二: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起)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承)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转)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合)
艺术特点:全诗行文用散文式的句法,用字极费斟酌,用条分缕析的手法说情说理,务求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引起反感。此诗正是杜甫一生爱民爱国的自然流露,让读者加深对儒家“礼”和“仁”的理解。诗中使用大量虚词,化生硬为柔和,化呆板为活泼。虚词的搭配,几乎在每一句中都起着一步一转的关节作用。
三、炼句炼字
(一)炼句
不能用白话的语法写诗,没有模糊美,没有诗味。
语序错综和成分省略的句子只可应用于中间两联的其中一联上。另一联以精简、严整为佳。
首联和尾联主要练意,炼出其不意,炼新意,引发读者的多种联想。
尾句还有一个特别的句法,叫“十字格”,也可以叫“流水意”。如果两句成对仗,在对联中称为“流水对”,要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炼字
诗要求“精、炼”。 “精”就是每句诗要尽量容纳最多内容; “炼”就是要求词语尽量出彩,能表达出最准确、最佳的意思,古人称它为“字眼”。
主要炼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不炼虚词,务求此字能使诗句灵动、鲜明、矫健。
但要注意,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地方,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
以王维和杜甫的五言诗为例,字眼在第二、第三、第五个字中都会出现,杜甫更喜欢让第二和第五字同时成为字眼,使诗情振起。
字眼在第二字:
帆映丹阳郭,风攒赤岸村。 (王维《送封太守》)
字眼在第三字: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字眼在第五字: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王维《送邱为落第归江东》)
字眼在第二和第五个字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送邢桂州》)
(三)收束全诗的主要技法
1.卒章显其志
2.篇终接混茫
四、修改
(一)意脉
(二)声律
仔细按学过的常识检查格律和粘对关系,务求不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发现平仄不协调,则利用同义词、近义词代换,或将句子中的文字位置调整,这样做常会使逻辑性的句子变成含有诗词意象的句子,收到更佳的效果,出句和对句经过反复的整理和移换文字后,句子会更精练、更出彩。
(三)字词
不要使用俗字、粗鄙字、生僻字,对一字多解的文字要使用正确的定语肯定它的真实含义。
一个字出现在多个韵部,表示此字多音,大多数情况表示此字多义,要查清楚,不可用错。
有些字还会变词性,如“红”、“青”等,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成为名词,“白”字还可作动词,这类例子甚多。
(四)韵
不要出韵,如果作者自信,可以使用平水韵,若放宽一些可以使用词韵,但不要轻率地以方言代替传统,因为各地方言都有与《诗韵》不协调的字音。
(五)典故
历代书本中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变成创作的材料,社会上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也都可以借来起兴。
诗歌的特点:
以感性代替理性
以形象表述意念
结句留有余地
上述三个特征,不但适用于诗,也适用于词和其他韵文学。可以用意和象、知和识、技和巧六个字去概括。意和象,指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知和识,指的是事物外形和内在质性的关系,我们主张创作时写你熟悉的事物和熟悉你要写的事物,从而开发和利用物性。技和巧,指的是常识法度和表现的风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