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孩子。”
叻熊之前刷视频时,看到这个显眼又扎心的育儿视频标题;短短五分钟,看得我手冒青筋。
不顾孩子情绪,是一种“家暴”
点开视频映入眼帘的是,孩子扔各种东西,掀桌子,踢椅子,冲着妈妈、育儿师大吼大叫,谁也拿他没办法的场面。
针对这样的孩子,妈妈跟大部分家长一样,也是措手不及,一脸无奈地说了一句:“发什么脾气!”,接着就把孩子交给育儿师处理。
视频二分之一都是孩子又哭又闹,各种扯头发,脱鞋子,孩子用自己认为极端的方法去反抗,整个过程都没有人理他!
视频结尾,是育儿师利用“淘气椅”治服孩子,教妈妈该怎么面对孩子发脾气,处理孩子情绪的教育方法。
正是这么一个视频,在网上引发各种热议,重新刷新了“熊孩子”三个字的定义。
大多数网友第一建议,就是把孩子揍一顿就完事了:
“这个孩子是个神经病,就应该欠揍!”
“什么样的父母就教育处什么样的孩子,要是我的孩子,只有打,使劲打!使劲打!使劲打!”
对于结果,孩子主动抱着妈妈,家人对惩治结果很满意;有人看到了皆大欢喜,而我只看到深深无助,来自孩子眼里的失望和暗淡的眼神。
究竟父母给这孩子灌输怎样的教育,才导致他今天让人无法想象的样子?
视频中育儿师说道:“他是一个没有是非感的孩子,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哪怕是我攻击你,那是因为你让我不舒服。”
育儿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却置身事外,没有任何安慰或者举动,连一句:“你怎么了/你错了”的话,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个拥抱都没有,任凭孩子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哭、打人、扔东西......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发脾气、哭闹时,不仅头疼;还很排斥孩子这种状态,强烈渴望“掌控局面”:跟孩子讲道理、直接冷处理、向孩子妥协......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顾孩子情绪,跟孩子讲道理,也是一种“家暴”!
压制孩子情绪,等于开启自杀端口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很多家长却忽略最重要的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断地堵截孩子的坏情绪,才是糟糕的。
孙俪曾在微博分享过自己的育儿观: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妈妈我要吃这个!”
“你还在咳嗽,不能吃雪糕。”
“我不,我就是要吃,我就要吃!”
这是上周叻熊去逛商场时,看到一个三四岁女孩扯着妈妈衣角要买雪糕的场景,妈妈全程都没回头看小女孩,任凭小女孩甩开妈妈的手,直接往地上一坐!
妈妈顿时愤怒了,冲着女孩大声呵斥:“都跟你说现在不能吃了!”
小女孩一下子被吓到:哇一声哭出来说:“我就要吃,就要吃,不买雪糕给我,我就不走了!”
最后妈妈丢下一句:“爱走不走,你自己留在这里吧。”然后头也不回就越走越远,女孩瞬间停止哭声,气鼓鼓地起来追上妈妈。
叻熊相信,这样的故事同样发生过在各位家长身上!
妈妈简单粗暴的威胁的方式,虽然压制了孩子脾气,表面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这为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后患。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认为: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有问题。
研究表明,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和自我平静下来的前额皮质部分,在一个人长到20~25岁之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成年人都难以控制自己发脾气,何况孩子呢?
孩子一旦发脾气,家长往往很容易就被激怒,如果每次都用暴力或者语言冷暴力制止,无形的愤怒和恐惧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无处表达,严重损伤孩子的成长力。
孩子情绪长期被打压、否认,长大后遇到问题只会用早年的惯用方式:哭闹、撒泼、蛮横不讲理、扔砸东西等行为方式去应对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和自杀行为。
如果孩子的情绪长期不被看见,甚至被打压、被否认,长大后一旦遇到问题,还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习惯用哭闹、撒泼、蛮横不讲理、打砸东西等诉诸行动的方式去应对,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行为。
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只需要一个拥抱
孙俪说过:“当孩子发生愤怒、不满情绪时,最好先给孩子拥抱和关怀,让孩子知道我理解你。”
当家长看到孩子情绪的时候,可以先跟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比如一个拥抱;也可以用语言安抚他们的情感和需要,比如一句:“你怎么了/你因为......所以很伤心/很难过......”;让孩子在情绪上找到共情,知道他们被理解和安抚。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或者是在你的承受范围的,那么全部满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部分是合理的,或者有些超出你的承受范围的,那么部分满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在此时此刻是不太合理的,但缓一缓则是行得通的,合理的,那么就商量延时满足。
通过跟孩子商量的过程,去肯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让孩子清楚:“是的,爸爸妈妈知道了,你想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何时,何地来实现这个需求。”
假如在商量过程,孩子还是不同意,还想要撒娇耍赖,想进一步挑战你的底线,那么就需要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你的界限在哪里。
例如,可以跟孩子约定晚上10:00要上床睡觉,孩子遵守规定后,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家长应该是协助者,负责提供咨询和建议,决策权交给孩子。试着让他做选择:“你是选择收拾玩具获得小红花?还是失去获得去郊游奖励积分的机会呢?”
当某些事给孩子赋予一些权力,他们就会变成主动完成事情,同时也慢慢培养自律的习惯。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当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相信父母能够无条件接受自己、爱自己,才敢愿意在父母面前任性、哭闹、发脾气的,所以父母应该感到庆幸。
当孩子变得懂事,任何事都小心翼翼,不敢让你知道担心,不再对你发脾气,不再叛逆的时候,或许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