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诞生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时代,人们便已开始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冬至的到来,使其成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短,夜晚时间最长,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日子,象征着万物开始复苏,新的循环即将开启。
因此,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吉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吃团圆饭、吃饺子等,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在汉代,冬至被称为“冬节”,官府会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例行放假。
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共度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更是盛行,成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唐代诗人杜甫在《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描绘了冬至时节天时人事的变化以及春意萌动的景象。
宋代词人陆游在《冬至》中也表达了对新春到来的期盼:“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
冬至之名,蕴含深意,“至”者,极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此日,远离北半球的太阳开始回归,天地间阴气渐消,阳气渐长,乃天地间万象更新之始,寓意深远。
冬至之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周代春秋时期,初为观测日影而定节气,后渐演化为传统节日。
《史记》有载,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世遂以冬至为重要节日。
然此记载孤证难考,另一说法则源于尧帝,命和叔宅朔方,观察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此说载于《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较高。
冬至之日,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之南端,北半球所得阳光最少,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自冬至始,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直至夏至,阴阳之气完成一次轮回,天地万物亦随之复苏。
冬至在古代,其重要性不亚于新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周礼》有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祈求丰收与消除疫病,减少荒年与饥饿死亡。宫廷与民间,皆举行隆重祭祀,天子亲至泰山,祠上帝明堂,修封禅之礼,百官绝事,安身静体,以示庆贺。
唐宋时,冬至与岁首并重,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亦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
一曰吃饺子。此俗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其见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耳朵冻烂,遂命弟子搭医棚,煮“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以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置于锅中,煮熟后捞出剁碎,用面包成耳朵状,煮熟分给求药之人。后人仿效,制成饺子,以纪念张仲景之恩情。故谚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此俗流传至今,成为北方冬至之必备美食。
二曰吃汤圆。在南方,冬至则有吃汤圆之俗,汤圆有团圆之意,预示冬至后春节相聚一堂之大团圆。然亦有例外,如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
三曰祭祖。冬至为祭天祭祖之日,皇帝需到郊外祭天,百姓则向父母尊长祭拜。台湾至今仍保留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之传统,用糯米粉捏成象征吉祥福禄寿之动物,蒸成九层糕,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集到祖祠中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之宗亲,开怀畅饮,联络感情,称之为“食祖”。
四曰赠鞋帽。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帽之俗,以表亲情与关怀。《中华古今》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俗后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
五曰藏冬冰。冬至日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鲜果,春后取出销售,颜色宛如新摘。此俗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敬畏,又展示了其智慧与创造力。
冬至之时,亦宜养藏与温补。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冬至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宜冬眠状态、养精蓄锐。
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同时,宜食羊肉、枸杞、核桃、栗子等温补之物,帮助生发阳气,抵御寒冷。